
那是我擁有第一台個人電腦的一年後,VCD仍盛行的年代,那樣的狀態的我遇到了這部作品,竟然莫名地被吸引了。而我第一次過年沒有回家,躲在租屋處,媽媽打電話來跟我吵架的時候,我正在看這片。
究竟喜歡安老爺的哪一點,我也說不上來。不過我對安老爺語言的節制非常欣賞,他的電影不需要太多語言,甚至連鏡頭都不太動的,然而卻能夠從中看到很多豐富的事件。五專時期最想去的國度是希臘,或許這也是我喜歡上安老爺作品的原因吧。
今天下午看了《36年歲月》。一開始他只把鏡頭轉了一圈,就讓我讚歎不止了。這個招式我稱為「安式大迴旋」,是安老爺作品中常見的拍攝手法。以前雖有耳聞,也實際看過幾個,但《36年歲月》開場的這一圈實在不得了,這簡直是場面調度的神級展現,演員能夠高度意識到鏡頭的動作,並且讓自己在對的時機進出畫面,完成「動作」,實在厲害。
《36年歲月》誕生於1972年,是一部看完了還不曉得背景的作品,過程充滿著沉默,最動人的一幕是在獄中挾持人質的反對派要求要聽音樂,所以獄卒搬了一台機器來播放音樂,然後每間牢房的犯人都從窗口都探出頭來,無聲地傾聽著音樂,那種對旋律的飢渴,安老爺拍得很好。而一曲結束後,獄卒準備將機器搬走時,全部的犯人開始用他們的鋼杯大力敲打著鐵窗,如此壯大的聲響也驚動了所有看守監獄的兵士,他們奔跑進廣場,然後一齊對空鳴槍,鋼杯敲打聲隨即嘎然而止。
這一整段力道強勁,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安老爺想要透過電影再現的,便是一個右翼保守黨即將殲滅左翼反對派,而將希臘帶往專制集權的關鍵時期。電影在反對派被集體槍殺倒地中結束,可以說是非常尖銳的作品,與《永遠的一天》思考的事情差距頗大。如果我的安老爺初體驗是這部片,不曉得我還會不會喜歡上這個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