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實上喜愛日本影劇的人,沒看過這部被稱為經典的作品的人應該很少吧,《長假》當年(1996)在日本受歡迎的程度,也被形容為「星期一的晚上,路上看不到OL」。我在這一行出道甚晚,所以九零年代的作品也只能夠像這樣慢慢補齊。
1996年除了《長假》以外,電影《Shall We Dance?》也深獲觀眾共鳴。這兩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看起來一臉無聊的人,或許正因為反映出泡沫經濟後一般社會人的徬徨面貌,才能夠打進日本國民的內心吧。而1995年發生的毒氣事件與阪神大地震,也或許更加深了這樣的徬徨,高度經濟成長、情報積累速度愈來愈快,但似乎名為社會的這個系統,以及人與人間的連結似乎也愈來愈脆弱,那麼生存於其中的人究竟在追求著什麼呢?應該去追求什麼呢?

關於本劇,另外一個有趣之處是,它與十年後的《交響情人夢》一樣,都是以音樂為主題,描寫有才華的鋼琴家如何破繭而出的故事。音樂家如何正視自己的天份,如何能夠接受自己被賦予的任務,還有音樂家的愛情。《長假》中的瀨名秀俊不知道自己的鋼琴應該為誰而彈,雖然擁有才華,卻只能奏出精準卻缺乏情感的聲音。而《交響情人夢》中的野田惠,擁有多彩的音色,卻認為彈琴應該是快樂的事情,排斥古典音樂所要求的精準。這兩個都是典型的範例,或許也是許多習琴人的困擾,或許這也不只是「藝術上」的問題,而是人生的課題吧。題外話是,有一位演員在跨越十年的兩個作品中都出演了,那就是豐原功補。在《長假》中他飾演愛上女主角的新銳攝影師,是帥哥的角色,而在《交響情人夢》裡他則飾演嚴厲的鋼琴老師,是有點搞笑的角色。看過《交響情人夢》裡的他,實在令人難以想像他也能夠演帥哥(穿帥氣襯衫,最上面幾顆釦子還不扣的那種),果然人都有年輕的時候啊。

球評曾文誠曾經感嘆地說,能夠跟鈴木一朗生在同一個時代,是非常幸福的事。我也能夠理解這種與經典共生的感覺,所以沒有辦法跟山口智子生在同一個時代的我,實在非常遺憾啊。現在只能看看廣告過乾癮了,日前朝日啤酒的新產品找了山口智子與堤真一來代言(感謝友好的事務所所長提供廣告網址與商品),這真是個完美的組合啊,為什麼這兩個人不乾脆共演一個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