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打工仔身分再度參加台北書展。工餘逛了一圈展場之後,發現有特色的攤位真是逐年減少了,大部分的出版社把書堆上平台就開始賣,也不去思考陳列之類的問題了,連想要呈現自己的誠意這種最基本的東西都看不到了。但或許讀者也早就認為書展就是這麼一回事了吧,現場的人山人海就說明了一切。而穿著清涼的女郎舉著告示牌,廣告出版社的優惠,走在人群之中一點也不會覺得突兀,讀者們人手好幾袋,「不景氣」這三個字似乎暫時被隔絕在世貿中心外。
裝潢得最用心的攤位是行人出版社,不需要有太多的審美判斷力就能分辨出來了。做了一個燈箱看板,攤位內也用了與整個賣場氣質完全不同的深灰與深紅色來襯底,角落擺了一張圓桌,不過看起來不是為買書的讀者而準備的,桌上擺著一支酒瓶,一位看起來像老闆的男人就坐在椅子上觀察著攤位的動靜。這幾天我經過了好幾次,有時候男人也跟其他的人圍坐在桌邊,像是在談生意。這個攤位讓人印象深刻,顯得很有態度,只是也不免替他們擔心,他們堅持的態度是否有讀者欣賞與理解,並進一步成為支撐他們存活下去。
雖說是書展,但是像我們這種不賣書的攤位也是不少,德國桌上遊戲的攤位吸引了異常多的人潮,也有賣地球儀的攤位,總之看起來是一團混亂。展場的另一頭分佈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出版商,這個以展覽為主,販賣為輔的區塊,並沒有大量的人潮流動過來。我們公司的攤位就是位於這個區塊的角落。以書展具有教育傳播功能的角度來看,這個區塊似乎應該才是書展的靈魂,不過來到這裡的人似乎都是衝鋒陷陣後想要喘口氣的人,而這或許也早在主辦單位的預料之中,所以我們隔壁的服務台具備了讓客人持門票換一張台灣過大日本過小的世界地圖的功能。來詢問地圖的人就跟以前在書店時問廁所的人一樣多。
有兩個客人看了我們的攤位之後說「這種音樂我聽不懂」,我是想跟他們說,覺得好聽就聽,聽得高興就好,什麼都要懂的人生不會太累嗎?不過或許也是我們前公司總是給人一種文以載道、沉重的感覺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