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短評《交加街38號》
因為聽my little airport而認識陳寧。《介乎法國與旺角的詩意》專輯中收錄了陳寧的情詩〈藍白紅風格練習〉,接著便讀了這本《交加街38號》。陳寧的文字的確很合MLA的音樂,但那並非創作風格的刻意靠攏,而是他們的創作中都反映了當前香港的情愛心靈,孤寂、沉溺乃至虛無。陳寧嗅覺敏銳,文字沒有刻意雕琢,只是適切地找尋最節制的字眼來寫她看到的、切膚感受到的,關於愛情的灰粉頹敗與逝水年華之追憶。美好的愛情無可言說,於是可說可寫的,說不定盡是悵然。但或許沒人看見過那美好境界的風景,讀陳寧(或聽MLA),就寫實得令人心碎。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短評《魔鬼的法則》
奈斯博在《知更鳥的賭注》裡,以極其現場的方式去描述哈利最重視的工作搭檔所遭遇到的暴力。我認為這並非只是單純的小說調味,那逼迫著讀者直視暴力的赤裸與殘忍,反映出作家所包含的社會性企圖,希望帶給讀者的去感受的,是暴力那非日常的瘋狂與殘暴,進而,讓生活在承平時代的讀者稍稍思索想像暴力的起源與後果。而在這三部曲中,那暴力的根源便是湯姆,也是哈利的最大夢饜。不過讀完《魔鬼的法則》,卻稍微有點失落,湯姆雖然得到懲罰,但他的形象並沒有立體起來,我們結果無法真正知道他的人生他的歷史,也就難以進一步去發展更寬廣的現實想像。但是另一方面,奈斯博描寫哈利這個角色相當成功,哈利的虛無以及哈利對於存在的需索,是《魔鬼的法則》最動人心弦的部份。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看《白兔玩偶》總想到
我母親在保安車站附近的工廠當會計,近來我們談話不多,總是聽她講著公司同事的壞話,以及老闆有多麼小氣、老闆娘有多麼俗氣之類可有可無的瑣事。我因為發展不順利,生活亦單調無趣,缺乏嚼舌根的題材,故總是單方面地聽受。偶爾她也會講些別人的好話,見我悶,也會講些話貌似鼓勵我,像是某某小夥子才畢業沒多久,最近要結婚了;某某製圖員賺得不多但夫妻倆人一起努力,小孩現在也學會走路了,這樣的他人事。看完《白兔玩偶》這部電影的這幾天,不知為何我總想起這些未曾謀面、只是被我母親拿來殺時間的人與事。
《白兔玩偶》是Sabu導演最近的作品,由漫畫所改編,應該也可以說是他少數面向大眾的作品,隱晦的部份變少了,但也保有他對社會的敏銳觀察與黑色幽默。除了電影語言的親民化之外,以當紅的松山研一與蘆田愛菜來作為主要卡司,也顯示出Sabu導演對票房是有期待的。不過這同時也反映出,日本電影產業的標準化幾已鋪天蓋地,導演品牌時代已然消逝,對觀眾而言一部電影的導演是哪位已逐漸不再重要。(能挑戰觀眾極限的日本導演或許只剩園子溫吧。)
但在這部電影裡,我感覺到Sabu仍然有想說的話。在喪禮上領回外公私生女凜的大吉,剛開始非常努力地把接送凜上托兒所以及照料凜的一切加入原本的生活循環中,卻消耗了許多精力,最後終於撐不下去,為了繼續養育凜而向公司申請轉職,從忙碌的白領主管轉到工時固定,勞動內容較機械化的藍領職場。此處我們從白領與藍領各自與大吉的交談中發現到,白領勞動者多半單身或膝下無子,他們或許想的是,有了孩子對於工作是個阻礙。相較於在藍領工廠,爸爸們紛紛拿出子女的照片現寶,有很大的落差。
導演欲強調藍領與白領對於生養問題所持看法的不同,卻讓我覺得跟現實有點距離。我所接收到的觀念大多都像是,養小孩很花錢,如果沒有穩定的收入與儲蓄,就別想要生養小孩。所以才要努力發展,求取所謂的穩定收入,然後努力存錢。若按照這樣的想法,藍領錢賺得比較少,應該比較不會想生小孩才對,可是我又想起一開始提起的,我母親的同事們,跟電影裡的藍領一樣,他們都養著小孩。我不知道該怎麼解釋,或許,那些「養小孩花錢所以若沒錢最好不要生」的想法,都是白領勞動者的幻想而已,他們不生小孩的理由,應該是想要掩飾他們不願犧牲自己生涯來陪伴小孩長大的私心而已罷。
正如喪禮後的家庭聚會,大吉媽媽激動地對他說「你可懂我為孩子犧牲多少?」導演又點出他想說的另一個重點,就是這句話總是從女人口中說出,男人在養育孩子的現場總是缺席。這反映了傳統家庭的男女分工型態,也反映出在主流社會中,付出同樣的時間,男性能獲致的利益多於女性的不平等現狀,所以如果要推一個出去賺的話自然是男性。但社會愈趨多元,女性的生涯也愈加獲得重視,此時若夫妻兩人說好,容許彼此發展生涯,不生小孩也成為一個選項。然而如果人算不如天算,不小心有了小孩,那我想犧牲的大多還是女性吧,也難怪大吉媽媽如此激動。
但為什麼,現代人都把自己的工作生涯看得那麼重要?把養育小孩當成是一種生涯的犧牲?大吉反而是犧牲了自己的生涯,選擇陪伴凜。看完電影我覺得他也沒什麼虧到,除了他自己說「被凜給療癒了」以外,他也學到了很多事情,這些事情當然對他的工作生涯沒太大幫助,不過我想一個人是需要透過學習照顧別人來達至完整的。片子一開始,大吉回到家遇到親戚,每個親戚都因為他長得與死者太過神似而驚嚇。這邊導演誇大化了那驚嚇,造成一些笑果,但要表達的不就是,我們生而為人,都繼承著先人的什麼而活在這世上的嗎?所以把那什麼給傳承下去,也該算是生涯的一部份才是。
《白兔玩偶》是Sabu導演最近的作品,由漫畫所改編,應該也可以說是他少數面向大眾的作品,隱晦的部份變少了,但也保有他對社會的敏銳觀察與黑色幽默。除了電影語言的親民化之外,以當紅的松山研一與蘆田愛菜來作為主要卡司,也顯示出Sabu導演對票房是有期待的。不過這同時也反映出,日本電影產業的標準化幾已鋪天蓋地,導演品牌時代已然消逝,對觀眾而言一部電影的導演是哪位已逐漸不再重要。(能挑戰觀眾極限的日本導演或許只剩園子溫吧。)
但在這部電影裡,我感覺到Sabu仍然有想說的話。在喪禮上領回外公私生女凜的大吉,剛開始非常努力地把接送凜上托兒所以及照料凜的一切加入原本的生活循環中,卻消耗了許多精力,最後終於撐不下去,為了繼續養育凜而向公司申請轉職,從忙碌的白領主管轉到工時固定,勞動內容較機械化的藍領職場。此處我們從白領與藍領各自與大吉的交談中發現到,白領勞動者多半單身或膝下無子,他們或許想的是,有了孩子對於工作是個阻礙。相較於在藍領工廠,爸爸們紛紛拿出子女的照片現寶,有很大的落差。
導演欲強調藍領與白領對於生養問題所持看法的不同,卻讓我覺得跟現實有點距離。我所接收到的觀念大多都像是,養小孩很花錢,如果沒有穩定的收入與儲蓄,就別想要生養小孩。所以才要努力發展,求取所謂的穩定收入,然後努力存錢。若按照這樣的想法,藍領錢賺得比較少,應該比較不會想生小孩才對,可是我又想起一開始提起的,我母親的同事們,跟電影裡的藍領一樣,他們都養著小孩。我不知道該怎麼解釋,或許,那些「養小孩花錢所以若沒錢最好不要生」的想法,都是白領勞動者的幻想而已,他們不生小孩的理由,應該是想要掩飾他們不願犧牲自己生涯來陪伴小孩長大的私心而已罷。
正如喪禮後的家庭聚會,大吉媽媽激動地對他說「你可懂我為孩子犧牲多少?」導演又點出他想說的另一個重點,就是這句話總是從女人口中說出,男人在養育孩子的現場總是缺席。這反映了傳統家庭的男女分工型態,也反映出在主流社會中,付出同樣的時間,男性能獲致的利益多於女性的不平等現狀,所以如果要推一個出去賺的話自然是男性。但社會愈趨多元,女性的生涯也愈加獲得重視,此時若夫妻兩人說好,容許彼此發展生涯,不生小孩也成為一個選項。然而如果人算不如天算,不小心有了小孩,那我想犧牲的大多還是女性吧,也難怪大吉媽媽如此激動。
但為什麼,現代人都把自己的工作生涯看得那麼重要?把養育小孩當成是一種生涯的犧牲?大吉反而是犧牲了自己的生涯,選擇陪伴凜。看完電影我覺得他也沒什麼虧到,除了他自己說「被凜給療癒了」以外,他也學到了很多事情,這些事情當然對他的工作生涯沒太大幫助,不過我想一個人是需要透過學習照顧別人來達至完整的。片子一開始,大吉回到家遇到親戚,每個親戚都因為他長得與死者太過神似而驚嚇。這邊導演誇大化了那驚嚇,造成一些笑果,但要表達的不就是,我們生而為人,都繼承著先人的什麼而活在這世上的嗎?所以把那什麼給傳承下去,也該算是生涯的一部份才是。
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短評《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
作者在本書中指示了一條理解賈西亞.馬奎斯(甚至是其他拉美作家)的必要途徑,也是本地讀者最習於忽略的,就是從歷史與國際政治的角度去看作家及其所為之代言的人民所遭逢的苦難。這種由社會解讀文學的方式在解讀類型文學(尤其是推理小說)時很常有,卻稀見於對嚴肅文學的解讀,也反映出本地文學生態對於複雜國族認同等政治問題的閃躲,也間接造成讀者不知如何閱讀華文作品進而就放棄去讀的後果。作者在本書的示範,正告訴讀者,只有更清晰地解讀生產作品的文化構成與政經圖像,我們才能更多地從作品中得到閱讀樂趣,並使之與在地文化語境交織對話,提升視野。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短評《別睡,這裡有蛇》
本書收納的不只是一則寫實而深刻的文化相遇故事,讀畢全書更能感受到作者試圖與讀者溝通的觀點:放下文明開化社會優於原始部落的先入二元對立印象,為了讓文明更具包容性、永續性,請傾聽這些瀕臨消逝的聲音吧。
為了傳教佈道而前往亞馬遜叢林的作者,在與皮拉哈人三十年的接觸後,竟捨棄了自己的宗教--有什麼比這更有說服力?信仰上帝的人給外界一種誠懇而堅定的感覺,亞伯拉罕諸教更是當今各大文明的根基信仰,我們讀到作者起初進入部落的傳教士姿態,如同他那些自十五世紀大航海時代起便出海「尋找香料與上帝的信徒」的祖先,誠懇地對皮哈拉人分享神蹟與聖經故事,卻屢戰屢敗,終究不敵皮拉哈文化/語言中的當下經驗法則:他們只談論現世,只相信談話者真正經驗過的事情,因而兩千年之前的事對他們來說完全不具意義。
人類學家探索原始,起初為了完善殖民體制,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而後隨著這門學問的反思傳統逐漸發展,再也無法用簡單的進化論去定義文化,將原始視為現代文明的基礎階段的說法,也一再受到挑戰。再來,野性思維與原始智慧在災禍萬端的二十世紀愈加受到重視,人類是地球的主宰,好狂妄的想法,但木已成舟、不可逆轉,當今應當加以補救的,便是透過理解世界各地尚未經受「西方化」、「現代化」,仍可親炙擷取的文化智慧,扶助我們.人類.搖搖欲墜的文明。
這本書作為一本有趣的民族誌,描述一位語言學家,用長時間探索亞馬遜叢林部落皮拉哈、他們瀕臨絕種的語言,及其背後體現的皮拉哈文化知識與思索生命的方法。讀者將實際讀到世界上萬千種語言正與時間賽跑似地次第消逝的實況,於是將能知道,保護瀕危語言之所以重要,因為一個族群的語言體現著該文化的宇宙觀、人觀,保存著該文化中對於理想社會的想像與接近的途徑。這本書帶領我們看見一片前所未見的精采風景,使我們在面對益發衝突頻仍的國際政治與難以預測的未來時,有了一份篤定。
為了傳教佈道而前往亞馬遜叢林的作者,在與皮拉哈人三十年的接觸後,竟捨棄了自己的宗教--有什麼比這更有說服力?信仰上帝的人給外界一種誠懇而堅定的感覺,亞伯拉罕諸教更是當今各大文明的根基信仰,我們讀到作者起初進入部落的傳教士姿態,如同他那些自十五世紀大航海時代起便出海「尋找香料與上帝的信徒」的祖先,誠懇地對皮哈拉人分享神蹟與聖經故事,卻屢戰屢敗,終究不敵皮拉哈文化/語言中的當下經驗法則:他們只談論現世,只相信談話者真正經驗過的事情,因而兩千年之前的事對他們來說完全不具意義。
人類學家探索原始,起初為了完善殖民體制,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而後隨著這門學問的反思傳統逐漸發展,再也無法用簡單的進化論去定義文化,將原始視為現代文明的基礎階段的說法,也一再受到挑戰。再來,野性思維與原始智慧在災禍萬端的二十世紀愈加受到重視,人類是地球的主宰,好狂妄的想法,但木已成舟、不可逆轉,當今應當加以補救的,便是透過理解世界各地尚未經受「西方化」、「現代化」,仍可親炙擷取的文化智慧,扶助我們.人類.搖搖欲墜的文明。
這本書作為一本有趣的民族誌,描述一位語言學家,用長時間探索亞馬遜叢林部落皮拉哈、他們瀕臨絕種的語言,及其背後體現的皮拉哈文化知識與思索生命的方法。讀者將實際讀到世界上萬千種語言正與時間賽跑似地次第消逝的實況,於是將能知道,保護瀕危語言之所以重要,因為一個族群的語言體現著該文化的宇宙觀、人觀,保存著該文化中對於理想社會的想像與接近的途徑。這本書帶領我們看見一片前所未見的精采風景,使我們在面對益發衝突頻仍的國際政治與難以預測的未來時,有了一份篤定。
(2015-2-4加筆)
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
維基解密台灣沸沸揚揚
維基解密台灣沸沸揚揚,政治人物忙著否認默認或哭訴訂正。從這個事件中,我們獲得了一個深入理解政治的機會。從小我們學習,政治就是管理眾人的事,但是這樣的簡化認識,使我們長期忽略了權力,以及權力集團之間的關係。在全球政經相互制衡相互影響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去注意國家在國際政治中的角色與地位,才能夠在這樣的前提下去看懂政治。曾經懵懵懂懂,但我們看到,維基解密公布美國在台協會電文以來,無論顏色,政治人物找美國官員傾吐心事之私密程度,可謂大膽,也反映出美國之於台灣仍然是以神的代理人,牧師的角色,來掌控著本地政治的一舉一動。這麼一來,許多瘋狂政治的台灣人可說是失望而又安心,失望的是,原來每天談話節目談了一堆,政治新聞針鋒相對,都比不上政治人物在美國人前面講得多講得真;但也應感安心,因為藍綠再怎麼互咬,美國為了保持台灣安定俾以繼續利用,絕不會令狀況失控,也就是說會吼住。
不應該再過於瘋狂於現實政治的虛偽了,同胞們,看看台灣的職棒,雖然不長進,至少現在觀眾朝場內丟擲垃圾的頻率比十五年前少很多了,大家學習到激情需要有其限度,我們做好自己身為一個公民應該做的事情就好了。身為一個公民應該要做的,便是看清現狀,不要再蒙昧自己的雙眼,現實上,美國就是權力高大,使國內政治領袖們爭相想要向其傾吐他們的心事,包括對其黨內外政敵的臧否,因為愈能幫忙美國老大吼住場面,他在這個權力關係中的位置也相應更加穩固,幫派不都是這樣幹的嗎?那麼既然伊說的都是假,我們何苦再聽,何苦再隨之起舞像個阿呆。我們做自己的事就好了,每天要上工的就去上工,有夢想的去追逐,總之把注意力從政治上移開,這當然也是一種政治,讓他們有一天發現放屁沒人聞了,自然他們就會開始說點人話、或許也會做點正事。
這提案絕非教唆一種冷漠以對的態度。不管做什麼,熱情絕對重要,重點是我們要把滾滾的熱情灑在哪裡。前面說過了,別灑在政治口水的攪和上,那讓那些以之維生的人去做就夠了,他們做得開心,我們也遞上深深祝福。社會上存在著許多的不公平,族群之間存在著許多難以消弭的誤解與偏見,進而產生難以逆轉的迫壓;在全球化巨浪中弱勢勞工不支倒地、無國籍者如同幽靈繼續流浪。面對現實政治的虛無與社會普遍的消費氣息,你不該再只是拿著遙控器在韓劇廣告時轉台政論節目看名嘴放屁。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短評《不需要回答》
《不需要回答》是宮部美幸相當早期的作品,對一個作家來說,這個時期也是累積試行錯誤的重要階段。讀者能夠讀到作者天馬行空的許多嘗試,也往往能夠直面地傾聽到作家最想說的話,畢竟對一個剛出道的作家來說,應該抱有深深的焦慮,也懷疑著自己是否能夠靠著寫作走下去。翻開本作,那些對人物的刻畫描寫以及令人心頭一暖的譬喻,比晚期作品更直接地跳出紙頁,讓讀者會心一笑。換個角度來說,因為缺少了長篇故事的綿密組織才讓我們直接感受到的,的確就是宮部美幸這個作家的魅力所在。收錄在本作中的六篇短篇,並沒有太費心的安排,在巨大的故事之輪中,這些也絕對不算什麼新奇的發想。然而它仍然不容忽略,作者對現代社會與女性的精妙觀察,可說是未來成熟作品的基石。
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譯/《新參者》作者解說
2009【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特刊
東野圭吾特別解說第一名作品《新參者》
接到編輯來電通知,榮獲【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第一名,真的是嚇了一跳。雖然他說「曾經偷偷期望著得獎」,我自己倒是從未想過這種事。對作品很有信心,然而在自己的評價中,本作稍微缺乏了作為推理小說所應該包含的氣勢:既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詭計也沒有讀到最後會大呼意外的部份。再者,自己自顧自地想著,像這種選出Best 10的企劃,應該已經沒有我出場的份了吧。能夠得到這麼高的評價,心中備感光榮。
作品意象是現代版的捕物帖
與編輯在人形町走看
這部作品的出發點是距離現在五年以前的事。《小說現代》的編輯向我邀稿,我表示想要寫一個以人形町為舞台的故事。那是我生活場景的一部分,也是我非常喜歡的小鎮。於是我說想讓作品集裡尚在發展的角色,也就是加賀恭一郎轉換職場,讓他在這個小鎮中走動。作為作品意象的是現代版的捕物帖,加賀就是「岡引」。由於是「同心」的手下,沒辦法干涉太多。殺人事件的搜查由作為「同心」的警視廳搜查一課的刑警來負責,加賀則專注於追查一些幾乎與事件毫無關係的小謎團。
決定了這樣的方針後,最初創作出來的是「煎餅店的女兒」。那是在炎熱的六月,與編輯兩個人在人形町來來回回,終於得到的小謎團及故事。其實這個故事也包含了我自己的經驗。煎餅店老闆對剛出院的母親使了一個詭計,而這是我實際上幹過的事。曾想著將在某個地方用上這個創意,卻因某個理由,在這篇作品前都沒有機會。所謂理由,也就是因為我的母親仍然健在。那年六月三日她去世了,我終於可以在小說中寫出這個詭計。「煎餅店的女兒」發表時,正好是七七,她在彼岸讀了小說,說不定會感到不甘心呢。「料亭的學徒」寫成於那之後約一年。跟之前一樣,我和編輯在小鎮上走動、買買人形燒時,出現了想法,便把它整理成故事。作為模型的是那時進去的一家很有風味的店鋪,作品中出現的「六舟」名釀,也是在那家店品嘗到的。
沒決定任何事就開始發展的故事
卻不可思議地很有自信
在那大約半年之後,完成了「瀨戶物屋的媳婦」。這裡所描述的故事,也和殺人事件沒有直接關係。不過其中一個登場人物與事件的被害者有所關聯。到這個階段我也終於開始思考「被殺害的是什麼樣的女性」這件事。其實一直到這裡,身為作者的我仍尚未明白事件的面貌。能夠清楚地表述出來的只有在「瀨戶物屋的媳婦」中所提到的「獨居的四十五歲女性,被發現在自家公寓遭絞首而死」而已。心裡感到這樣下去不行,而與編輯兩人一起去了設定為被害者所居住公寓所在的小傳馬町。找到一幢很像她會住的公寓時,便開始想像著許多事情。「為何一個人住在這裡呢?」「沒有家人嗎?」「她從事什麼工作來維持生活呢?」以及,「她為什麼被殺害了呢?」之類的。試著回想起來,自己也覺得恐怖,什麼都沒有決定好的情況下,竟然已經開始寫了。但其實,並沒有感到不安。就把自己當成登場人物其中之一來發展事件的推理,在最後一定能夠全盤連結起來。雖然沒有任何根據,卻有這種不可思議的信心。
刑警的工作不只是偵查
這就是本作的精神
發生了許多事情,停頓兩年後,寫成「鐘錶店的狗」。點子是很久以前便構思好的。因之前也在隨筆中提到過,說不定有讀者知道,老家是鐘錶店,要寫店的事情和工作的內容一點都不難,三面座鐘也是我家就有的。只是要說的話,作品中出現的鐘錶店老爹跟我父親是完全不同的性格。
寫完這篇後,可以說被事件被害者三井峯子這位女性所制約,已經回不去了。與編輯在小鎮中走看的頻率增加,在事件現場的小傳馬町與人形町之間,不曉得往返了多少次。一邊走著的同時,修正著自己的想法,也聽取編輯的意見。不過即使如此,關於故事核心,卻沒有對任何人講明白,因為想要編輯們在毫無預設的狀態閱讀。在「蛋糕店的店員」一篇出現了三井峯子的兒子時,讓他們都嚇到了,因為全部的人都以為她的小孩是女生。
在這個時間點,我心中對於「小傳馬町殺人事件」的面貌已逐漸清晰。但我並不想急著把它們寫出來。要說為什麼的話,那是因為這個作品所要描寫的,並不只是事件本身而已。以加賀刑警來說,還有很多他可以做的事情。「第一發現者的死者朋友後來怎麼了?」「遺族會有什麼感受?」「犯人週遭的相關人士是否知道真相?」
「刑警的工作不只是偵查」,加賀在作品中曾經這麼說,而這也是本作的精神。沉著有耐性地花時間寫下了「翻譯家朋友」、「清潔公司的社長」、「民藝品店的客人」等篇。我試圖不慌忙地緊貼著登場人物,仔細地汲取他們內心的風景。
在寫最後一篇「日本橋的刑警」時,意識到了前作,長篇的《紅色手指》。在那部作品中,描寫了加賀任職於練馬署時的最後一個事件。在日本橋署作為「新參者」的他,人物性格的內側出現了什麼,對讀者而言尚待探索,若能透過本作傳達就太好了。
不失去服務精神
寫出能讓讀者享受閱讀樂趣的作品
或許是年紀漸長的關係,跟以前比起來,已經構思不出什麼嶄新的詭計與故事了(不過或許會被回說,以前也沒什麼了不起的詭計就是)。但即使這樣,我仍打算在不喪失服務精神的前提下寫作,往後也將持續創作能讓讀者享受閱讀樂趣的作品,敬請多多指教。
(translated by mongoose)
東野圭吾特別解說第一名作品《新參者》
接到編輯來電通知,榮獲【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第一名,真的是嚇了一跳。雖然他說「曾經偷偷期望著得獎」,我自己倒是從未想過這種事。對作品很有信心,然而在自己的評價中,本作稍微缺乏了作為推理小說所應該包含的氣勢:既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詭計也沒有讀到最後會大呼意外的部份。再者,自己自顧自地想著,像這種選出Best 10的企劃,應該已經沒有我出場的份了吧。能夠得到這麼高的評價,心中備感光榮。
作品意象是現代版的捕物帖
與編輯在人形町走看
這部作品的出發點是距離現在五年以前的事。《小說現代》的編輯向我邀稿,我表示想要寫一個以人形町為舞台的故事。那是我生活場景的一部分,也是我非常喜歡的小鎮。於是我說想讓作品集裡尚在發展的角色,也就是加賀恭一郎轉換職場,讓他在這個小鎮中走動。作為作品意象的是現代版的捕物帖,加賀就是「岡引」。由於是「同心」的手下,沒辦法干涉太多。殺人事件的搜查由作為「同心」的警視廳搜查一課的刑警來負責,加賀則專注於追查一些幾乎與事件毫無關係的小謎團。
決定了這樣的方針後,最初創作出來的是「煎餅店的女兒」。那是在炎熱的六月,與編輯兩個人在人形町來來回回,終於得到的小謎團及故事。其實這個故事也包含了我自己的經驗。煎餅店老闆對剛出院的母親使了一個詭計,而這是我實際上幹過的事。曾想著將在某個地方用上這個創意,卻因某個理由,在這篇作品前都沒有機會。所謂理由,也就是因為我的母親仍然健在。那年六月三日她去世了,我終於可以在小說中寫出這個詭計。「煎餅店的女兒」發表時,正好是七七,她在彼岸讀了小說,說不定會感到不甘心呢。「料亭的學徒」寫成於那之後約一年。跟之前一樣,我和編輯在小鎮上走動、買買人形燒時,出現了想法,便把它整理成故事。作為模型的是那時進去的一家很有風味的店鋪,作品中出現的「六舟」名釀,也是在那家店品嘗到的。
沒決定任何事就開始發展的故事
卻不可思議地很有自信
在那大約半年之後,完成了「瀨戶物屋的媳婦」。這裡所描述的故事,也和殺人事件沒有直接關係。不過其中一個登場人物與事件的被害者有所關聯。到這個階段我也終於開始思考「被殺害的是什麼樣的女性」這件事。其實一直到這裡,身為作者的我仍尚未明白事件的面貌。能夠清楚地表述出來的只有在「瀨戶物屋的媳婦」中所提到的「獨居的四十五歲女性,被發現在自家公寓遭絞首而死」而已。心裡感到這樣下去不行,而與編輯兩人一起去了設定為被害者所居住公寓所在的小傳馬町。找到一幢很像她會住的公寓時,便開始想像著許多事情。「為何一個人住在這裡呢?」「沒有家人嗎?」「她從事什麼工作來維持生活呢?」以及,「她為什麼被殺害了呢?」之類的。試著回想起來,自己也覺得恐怖,什麼都沒有決定好的情況下,竟然已經開始寫了。但其實,並沒有感到不安。就把自己當成登場人物其中之一來發展事件的推理,在最後一定能夠全盤連結起來。雖然沒有任何根據,卻有這種不可思議的信心。
刑警的工作不只是偵查
這就是本作的精神
發生了許多事情,停頓兩年後,寫成「鐘錶店的狗」。點子是很久以前便構思好的。因之前也在隨筆中提到過,說不定有讀者知道,老家是鐘錶店,要寫店的事情和工作的內容一點都不難,三面座鐘也是我家就有的。只是要說的話,作品中出現的鐘錶店老爹跟我父親是完全不同的性格。
寫完這篇後,可以說被事件被害者三井峯子這位女性所制約,已經回不去了。與編輯在小鎮中走看的頻率增加,在事件現場的小傳馬町與人形町之間,不曉得往返了多少次。一邊走著的同時,修正著自己的想法,也聽取編輯的意見。不過即使如此,關於故事核心,卻沒有對任何人講明白,因為想要編輯們在毫無預設的狀態閱讀。在「蛋糕店的店員」一篇出現了三井峯子的兒子時,讓他們都嚇到了,因為全部的人都以為她的小孩是女生。
在這個時間點,我心中對於「小傳馬町殺人事件」的面貌已逐漸清晰。但我並不想急著把它們寫出來。要說為什麼的話,那是因為這個作品所要描寫的,並不只是事件本身而已。以加賀刑警來說,還有很多他可以做的事情。「第一發現者的死者朋友後來怎麼了?」「遺族會有什麼感受?」「犯人週遭的相關人士是否知道真相?」
「刑警的工作不只是偵查」,加賀在作品中曾經這麼說,而這也是本作的精神。沉著有耐性地花時間寫下了「翻譯家朋友」、「清潔公司的社長」、「民藝品店的客人」等篇。我試圖不慌忙地緊貼著登場人物,仔細地汲取他們內心的風景。
在寫最後一篇「日本橋的刑警」時,意識到了前作,長篇的《紅色手指》。在那部作品中,描寫了加賀任職於練馬署時的最後一個事件。在日本橋署作為「新參者」的他,人物性格的內側出現了什麼,對讀者而言尚待探索,若能透過本作傳達就太好了。
不失去服務精神
寫出能讓讀者享受閱讀樂趣的作品
或許是年紀漸長的關係,跟以前比起來,已經構思不出什麼嶄新的詭計與故事了(不過或許會被回說,以前也沒什麼了不起的詭計就是)。但即使這樣,我仍打算在不喪失服務精神的前提下寫作,往後也將持續創作能讓讀者享受閱讀樂趣的作品,敬請多多指教。
(translated by mongoose)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短評《不毛地帶》
讀完《不毛地帶》方知「巨匠」二字真正涵義。作者在後話中表示為寫作此書採訪了超過三百位相關人士,厚實的知識與世界文史的細節毫無保留地展現在超過一千七百頁的篇幅中。主人公壱岐正的腳步從西伯利亞到日本本土,從美國紐約、底特律到東南亞的雅加達與中東的伊朗,作者對每個地域的研究完全不見馬虎,對於人事景物的描寫巨細靡遺,全然不令人感覺累贅。尤其是上卷的西伯利亞強迫勞動與軍事審判,是全書最重要的篇章,不僅讓我們逐漸建立主人公的人格與個性,也逼著讀者深思戰爭侵略的本質與軍國主義的實體,若少了這個部份,這部作品就只是商場爾虞我詐的競爭遊戲而已,而下卷的石油爭奪戰則讓讀者得以一窺神秘的中東石油商賣實況。主人公的命名(壱岐正/いきただし/唯有活下去)已暗示了作者在《不毛地帶》中想要傳達的意念,也就是現代人的使命,「活下去,成為歷史的見證人」。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本能寺之變前的阿江公主
NHK大河劇《江~公主們的戰國》在上週日的第五集迎向第一個高潮:本能寺之變。把以往未受太多注目的邊緣人物拉出來當成故事中心人物敘述,是大河劇最近的趨勢,《篤姬》獲得成功之後,接著《天地人》與今年的淺井三姐妹都前仆後繼地開墾著這塊新天地。
《江~公主們的戰國》的編劇是《篤姬》的田淵久美子,其以女性角度詮釋大歷史的方法論,讓以往普遍的男性中心史觀受到動搖,上一次寫幕末感受還沒有這麼強烈,但此次再往前回溯三百年,從劇名便展現了企圖,「公主們的戰國」,便讓人明顯地感受到與印象中的「戰國文本」差異分明。
關於戰國的一切,由於擁有記憶的人已經不在了,生存在現代的人只能透過紀錄:文獻、文獻的詮釋與再詮釋,以及根據文獻虛構不斷搬演的戲劇文本來窺看,其中陳倉暗渡了詮釋者的穿鑿附會或者對歷史人物的同情、憎恨等私己情緒,若要斷言某某歷史人物就是怎樣的形象,也只是反映了一種顯著的主流想法而已。
事實上在收看這前五集中,我在許多地方都感受到了很大的違和感。最難以接受的就是織田信長這個人物的刻劃,與我印象中的形象相差太大。當然,歷史上該發生的事件都發生了,信長也還是做了他該做的事,最後也在本能寺被謀反的明智光秀逼死了。但是怎麼說呢,總覺得「這個信長不像信長」。問題就在這裡,我明明不認識信長本人,怎麼講得好像自己跟他很熟一樣,這種固著的先入印象被突顯出來,就是編劇斧鑿的痕跡吧。
反省自己收看《篤姬》時,對日本歷史完全陌生,於是能夠照單全收編劇所有的安排,但在收看本劇前,我已經看過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秀吉》,並且也讀過好幾本描寫戰國歷史的小說,對戰國歷史與人物已經形成了特定的刻板印象了吧,所以才沒辦法接受這麼溫柔、如此經常露出笑容,死亡之前還從表情中顯現出軟弱的信長。
我從讀過的所有文本中歸納出來的信長形象是這樣的:擁有超越時代的想法,能夠接受像是「地球是圓的」這種幾乎所有人尚無能想像的提案,對人冷酷無情擁有絕對威嚴、不信神佛、認為自己就是神佛,對女性卻異常尊重。把這些形象全面地演出來的就是《秀吉》的渡哲也,反觀《江》中豐川悅司版的信長,卻是把這些形象化為對白說出來,「只是」成為對白而已。
我將這種差異解釋為,由於在本劇中的設定,信長是幼年的阿江公主憧憬的對象、也是人格的範本,所以渡哲也那種妖異到讓人毛骨悚然的種種詮釋,如秀吉看到信長跪在神壇前,心想「原來主公也信神佛啊」,一邊靠近卻發現神壇上放的是鏡子,信長膜拜的竟然是自己,這種場面就不會出現;連殘酷的骷髏酒杯在本劇中都變成只是人們的謠言。信長在這部戲中最大的功能,就是告訴阿江公主要「相信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動」而已。
倒不是在說哪個信長比較好,前面也說過了,畢竟是四百年前的歷史與人物,現在看到的都是他人後來的詮釋而已,最重要的還是編劇是否能夠透過虛構的手法讓歷史活起來,並帶給人們新的視野與感動。
如果拋開對過去對戰國文本的印象(雖然很難),來看本能寺之變之前的這段,會發現編劇最想說的話應該是信長與妹妹阿市夫人對嗆時,阿市夫人說的「女人也有女人的戰鬥,女人無法隨心所欲地選擇人生,所以戰國女人的戰鬥便是活下去」這樣的主題。很多觀眾憂心這戲會不會演變成「戰國版的篤姬」,意思是說萬苦萬難只要遇到主角就能順利解決,當然到目前還沒辦法斷定,也只能繼續看下去了。
附帶一提,我覺得《秀吉》最好的地方在於它演出了「人生是遺憾的、盡頭是空虛的」這樣的道理,即使是如此努力的秀吉,在他奪取天下之後依然墮落了、腐朽了、敗壞了,這種直觀令我佩服,也令我深深著迷。人生沒那麼好,難關也總是跨不過去,故意講得太好那就只是娛樂而已,而不能稱為真正的戲劇。
《江~公主們的戰國》的編劇是《篤姬》的田淵久美子,其以女性角度詮釋大歷史的方法論,讓以往普遍的男性中心史觀受到動搖,上一次寫幕末感受還沒有這麼強烈,但此次再往前回溯三百年,從劇名便展現了企圖,「公主們的戰國」,便讓人明顯地感受到與印象中的「戰國文本」差異分明。
關於戰國的一切,由於擁有記憶的人已經不在了,生存在現代的人只能透過紀錄:文獻、文獻的詮釋與再詮釋,以及根據文獻虛構不斷搬演的戲劇文本來窺看,其中陳倉暗渡了詮釋者的穿鑿附會或者對歷史人物的同情、憎恨等私己情緒,若要斷言某某歷史人物就是怎樣的形象,也只是反映了一種顯著的主流想法而已。
事實上在收看這前五集中,我在許多地方都感受到了很大的違和感。最難以接受的就是織田信長這個人物的刻劃,與我印象中的形象相差太大。當然,歷史上該發生的事件都發生了,信長也還是做了他該做的事,最後也在本能寺被謀反的明智光秀逼死了。但是怎麼說呢,總覺得「這個信長不像信長」。問題就在這裡,我明明不認識信長本人,怎麼講得好像自己跟他很熟一樣,這種固著的先入印象被突顯出來,就是編劇斧鑿的痕跡吧。
反省自己收看《篤姬》時,對日本歷史完全陌生,於是能夠照單全收編劇所有的安排,但在收看本劇前,我已經看過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秀吉》,並且也讀過好幾本描寫戰國歷史的小說,對戰國歷史與人物已經形成了特定的刻板印象了吧,所以才沒辦法接受這麼溫柔、如此經常露出笑容,死亡之前還從表情中顯現出軟弱的信長。
我從讀過的所有文本中歸納出來的信長形象是這樣的:擁有超越時代的想法,能夠接受像是「地球是圓的」這種幾乎所有人尚無能想像的提案,對人冷酷無情擁有絕對威嚴、不信神佛、認為自己就是神佛,對女性卻異常尊重。把這些形象全面地演出來的就是《秀吉》的渡哲也,反觀《江》中豐川悅司版的信長,卻是把這些形象化為對白說出來,「只是」成為對白而已。
我將這種差異解釋為,由於在本劇中的設定,信長是幼年的阿江公主憧憬的對象、也是人格的範本,所以渡哲也那種妖異到讓人毛骨悚然的種種詮釋,如秀吉看到信長跪在神壇前,心想「原來主公也信神佛啊」,一邊靠近卻發現神壇上放的是鏡子,信長膜拜的竟然是自己,這種場面就不會出現;連殘酷的骷髏酒杯在本劇中都變成只是人們的謠言。信長在這部戲中最大的功能,就是告訴阿江公主要「相信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動」而已。
倒不是在說哪個信長比較好,前面也說過了,畢竟是四百年前的歷史與人物,現在看到的都是他人後來的詮釋而已,最重要的還是編劇是否能夠透過虛構的手法讓歷史活起來,並帶給人們新的視野與感動。
如果拋開對過去對戰國文本的印象(雖然很難),來看本能寺之變之前的這段,會發現編劇最想說的話應該是信長與妹妹阿市夫人對嗆時,阿市夫人說的「女人也有女人的戰鬥,女人無法隨心所欲地選擇人生,所以戰國女人的戰鬥便是活下去」這樣的主題。很多觀眾憂心這戲會不會演變成「戰國版的篤姬」,意思是說萬苦萬難只要遇到主角就能順利解決,當然到目前還沒辦法斷定,也只能繼續看下去了。
附帶一提,我覺得《秀吉》最好的地方在於它演出了「人生是遺憾的、盡頭是空虛的」這樣的道理,即使是如此努力的秀吉,在他奪取天下之後依然墮落了、腐朽了、敗壞了,這種直觀令我佩服,也令我深深著迷。人生沒那麼好,難關也總是跨不過去,故意講得太好那就只是娛樂而已,而不能稱為真正的戲劇。
2011年1月23日 星期日
彷彿刺蝟的優雅
學生從週四開始放他們的寒假,對書店員來說則是一場惡夢的起始。身著各色制服的學生們有如戰地難民般橫據書店四處,將此處當成可以高談闊論可以吸喝飲料的圖書館,暢銷書籍人手一冊,自他們放假以來,每天像趕雞一樣把他們從書櫃前、書桌旁趕到閱讀區變成花費最多心神的工作。當然習慣了也沒什麼大不了,大部分的純真學子總會帶著羞澀地微笑提著書包照辦,令人討厭的往往是穿著時髦,年約二十到三十間的俊男美女,我往往認為他們並不真在讀書,因為他們看人的時間比看眼前手上那本書更多,來往行人注意到他們時,他們會露出一種有如在說「我坐在書櫃前面看書很帥(美)吧」的炫耀般的表情,每次我總想對他們說,「難看死了,台灣有你們這群亡國之徒,還需要敵人嗎?」但最後我仍然以帶著堅持的禮貌態度請他們離開,不要在會妨礙到其他讀者的地方讀書,而他們也總是千篇一律會用不耐煩的、生氣的表情回應我,還會張大眼睛瞪著我好似我不懂他們的青春情懷。
每天處理這些就夠累的了,如果遇到新書出版的旺季,比如說過年前又是月底的最近,實在是讓人喘不過氣來(如果店長還是個天兵的話就更添內亂),在這麼令人沮喪的工作時間中,我經常視線模糊,看不到也想像不了蔓延無邊的圖書叢林彼端,會有什麼精彩的景色。但在這種氣氛中,些細的小事就能成為支撐的力量。
話說那天,一個婦人向我問了協志工業出版的梁實秋《英國文學史》與《英國文學選》共六冊。我一開始以為這是要幫他在大學讀書的女兒之類的年輕人代買的,在我膚淺的刻版印象中,一個穿著有如菜市場賣菜阿婆操著閩南語的婦人,與這部專業無比、一年能遇上一個識貨客人就要偷笑的書籍,是無法畫上等號的。這位婦人豪爽地從長褲口袋中掏出一疊折了兩三折的千元鈔票,就像作生意的人收來的錢最後總會變成的皺巴巴的樣子,隨即又問我有沒有《奧德賽》的翻譯,我拿了聯經的《奧德修斯返國記》給她看,她翻了翻後很有禮貌地跟我說明,她要的是原文的翻譯,而不是像這種根據原文寫成的故事,並且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她因為自己翻成中文,不曉得是否翻得信達雅,想找來比對比對,說完自己也笑了起來,我看著她,突然覺得這一定是個信仰堅定到無可救藥的人。
雖然書架上沒有能夠滿足這位客人的書籍,但不知怎麼地,我也跟著她的歡笑聲而開心了起來。這興奮或許是因為看到了自己的淺薄,以及遠方的燈塔。
每天處理這些就夠累的了,如果遇到新書出版的旺季,比如說過年前又是月底的最近,實在是讓人喘不過氣來(如果店長還是個天兵的話就更添內亂),在這麼令人沮喪的工作時間中,我經常視線模糊,看不到也想像不了蔓延無邊的圖書叢林彼端,會有什麼精彩的景色。但在這種氣氛中,些細的小事就能成為支撐的力量。
話說那天,一個婦人向我問了協志工業出版的梁實秋《英國文學史》與《英國文學選》共六冊。我一開始以為這是要幫他在大學讀書的女兒之類的年輕人代買的,在我膚淺的刻版印象中,一個穿著有如菜市場賣菜阿婆操著閩南語的婦人,與這部專業無比、一年能遇上一個識貨客人就要偷笑的書籍,是無法畫上等號的。這位婦人豪爽地從長褲口袋中掏出一疊折了兩三折的千元鈔票,就像作生意的人收來的錢最後總會變成的皺巴巴的樣子,隨即又問我有沒有《奧德賽》的翻譯,我拿了聯經的《奧德修斯返國記》給她看,她翻了翻後很有禮貌地跟我說明,她要的是原文的翻譯,而不是像這種根據原文寫成的故事,並且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她因為自己翻成中文,不曉得是否翻得信達雅,想找來比對比對,說完自己也笑了起來,我看著她,突然覺得這一定是個信仰堅定到無可救藥的人。
雖然書架上沒有能夠滿足這位客人的書籍,但不知怎麼地,我也跟著她的歡笑聲而開心了起來。這興奮或許是因為看到了自己的淺薄,以及遠方的燈塔。
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短評《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
無需大量文學理論,只要用心去感受,張貴興在《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中所藉文字堆砌營造出來,那樣濃郁彷彿無解的青年內心風景便已足夠。主人公的憂鬱與心不在焉,來自孕育他的原鄉雨林與國族歷史,就像糾結不斷的前世幽魂,更伴入現世輕快無負擔卻實際碰觸得到的鮮明情感,讓人有如讀到一個台灣版的「渡邊」。繁複出現大量不可思議有如虛構的事件,若全盤接受他們的真實性,真實的濃度是否隨之減退,這樣見怪不怪的南國青年又如何能夠將己身置放於百無聊賴的九○年代台灣社會?讀畢本作深刻感受到多文化語境中作者對於「捉拿真實」過程中的挫敗與困惑,這也是最值得讀者反覆思量之處。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你也是古板的人
被稱為「經典」的作品,每一次都讓人生發新的感觸。最近重看日劇《白色巨塔》(2003年版),視線從財前五郎身上稍微移開,轉而注意到東教授一家三口之間的互動。
東貞藏前教授答應站上證人席作證當天,在庭上激昂陳述自己錯教生徒的悔恨,並向家屬道歉,表達將辭掉目前所任職的醫院院長職務。這番陳述讓旁聽席上的東夫人驚嚇萬分,眼見丈夫竟捨棄自己誓死維護的名利,心頭完全不是滋味。退庭後在一個露天咖啡座,一家三口談話之間,東夫人氣不過而向先生抱怨,卻換來丈夫意外的抵抗:「從此之後不要再過問男人工作上的事。」東夫人因而氣憤離席。留下來的東教授與女兒佐枝子和祥地聊了一陣後,東教授起身走向遠方樹林間啜泣的東夫人,此時拍攝鏡頭換成遠距離鏡頭,表現女兒佐枝子與兩人的現實距離,因為相隔了一段距離,我們(佐枝子與觀眾)聽不到兩人的對談內容,丈夫低姿態安慰妻子、妻子由難過轉為接受的訊息都僅能透過兩人的互動得知。我卻發現這距離除了是空間上的,同時也象徵女兒與父母心理上遙遠的隔閡。
回想教授選戰的時候,東教授因為不想財前五郎成為自己的繼任者,便找人推薦了其他醫學院的菊川教授來參與選戰,並在東夫人的煽動下,有意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這位離婚過一次的男人。佐枝子無法認同父母爭權奪利的行為,一次與菊川教授單獨相處時,分享了她的看法。沒想到菊川非常成熟,首先就表明自己不會與佐枝子結婚,並指出「你認為你的父母所做所為很古板,不過我認為這樣想的你也是古板的人」。這番饒富深意的發言,我們一直要到最後才能漸漸理解其真意。
作者創造出東佐枝子這個角色,或許是想表達人理解何謂「堅強活下去」個各種階段吧。就讀大學法文系時期的佐枝子,景仰的對象是像里見醫生這樣處處位病患著想,堅持醫學的理想勤力研究的醫生,所以她曾說希望自己能「像里見醫生一樣堅強地活著」。眼看自己父母在爭權奪利的途上跌跤受傷,財前醫生則野心勃勃地爬上教授寶座,佐枝子的態度是逃避這一切。也因此大學畢業之後,她才會在專門受理醫療訴訟的關口律師事務所當助理,因為「想要更深刻地了解父親奉獻一生的行業」,並協助佐佐木一家提告財前醫生。在與大學醫院攻防的過程中,她似乎體驗到整個醫院系統中權力的運作,密不透風的封口行動讓她只好求助於曾是財前恩師的父親。東教授告訴女兒自己曾是大學醫院教授,若站上原告的證人席,對大學醫院將造成傷害,對自己現在的名聲與地位也會有所影響。佐枝子以里見醫生為了說出真相不惜辭職的事情來反駁父親,父親則告訴她:「保護家人這樣的想法並不可恥」。這有如當頭棒喝的發言,再度讓佐枝子對人生的複雜有更多的體會。也因此,她第二次表達出「堅強活下去」這樣的想法時,是說想要像「里見醫生及父親一樣」。她了解到,人擁有理想的同時,也要能夠保護自己重要的人,這並不衝突。
作品最後,財前醫生嚥下最後一口氣,而在醫院的頂樓,里見醫生眺望著遠方,佐枝子出現,宣言般地告訴他「我打算自己一個人試試看,讓里見醫生一樣、像父親一樣,也像財前醫生一樣,堅強地活下去。」至此我們可以說,她終於理解所謂「活下去」是怎麼一回事,她曾經厭惡的父母親的所作所為,都是堅強活下去過程中的一部分。也因此看到教授夫人高爾夫球聚會上,因為教授選戰的權力操作而被排除在外,獨自在旁曬著太陽、假裝表現出風度陪著大家進行比賽,卻自己落寞地揮著球桿的東夫人(這也是一個遠距離鏡頭)時,並非感到討厭或不齒,反而會打心裡感到同情、甚至有點難過這個角色的遭遇。
當財前五郎的母親趕到醫院病房,掀開白巾看兒子遺容時,鏡頭上映出一張嘴唇微啟、有如熟睡嬰孩天真無邪的臉。這絕對是母親內心的主觀鏡頭,對母親而言,不管財前五郎如何跋扈、如何張牙舞爪、如何自信過剩因而導致一個人的死亡,所謂血肉相繫的兒子永遠應該是這副模樣的。導演引導我們去看見,人回歸塵土的純淨狀態,不管這個人用什麼方式活著,不管這個人是財前還是里見,是東還是鵜飼,最後必得返回同一所在。
正因如此,人才必須堅守自己的信念、貫徹自己的價值堅強活下去。
東貞藏前教授答應站上證人席作證當天,在庭上激昂陳述自己錯教生徒的悔恨,並向家屬道歉,表達將辭掉目前所任職的醫院院長職務。這番陳述讓旁聽席上的東夫人驚嚇萬分,眼見丈夫竟捨棄自己誓死維護的名利,心頭完全不是滋味。退庭後在一個露天咖啡座,一家三口談話之間,東夫人氣不過而向先生抱怨,卻換來丈夫意外的抵抗:「從此之後不要再過問男人工作上的事。」東夫人因而氣憤離席。留下來的東教授與女兒佐枝子和祥地聊了一陣後,東教授起身走向遠方樹林間啜泣的東夫人,此時拍攝鏡頭換成遠距離鏡頭,表現女兒佐枝子與兩人的現實距離,因為相隔了一段距離,我們(佐枝子與觀眾)聽不到兩人的對談內容,丈夫低姿態安慰妻子、妻子由難過轉為接受的訊息都僅能透過兩人的互動得知。我卻發現這距離除了是空間上的,同時也象徵女兒與父母心理上遙遠的隔閡。
回想教授選戰的時候,東教授因為不想財前五郎成為自己的繼任者,便找人推薦了其他醫學院的菊川教授來參與選戰,並在東夫人的煽動下,有意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這位離婚過一次的男人。佐枝子無法認同父母爭權奪利的行為,一次與菊川教授單獨相處時,分享了她的看法。沒想到菊川非常成熟,首先就表明自己不會與佐枝子結婚,並指出「你認為你的父母所做所為很古板,不過我認為這樣想的你也是古板的人」。這番饒富深意的發言,我們一直要到最後才能漸漸理解其真意。
作者創造出東佐枝子這個角色,或許是想表達人理解何謂「堅強活下去」個各種階段吧。就讀大學法文系時期的佐枝子,景仰的對象是像里見醫生這樣處處位病患著想,堅持醫學的理想勤力研究的醫生,所以她曾說希望自己能「像里見醫生一樣堅強地活著」。眼看自己父母在爭權奪利的途上跌跤受傷,財前醫生則野心勃勃地爬上教授寶座,佐枝子的態度是逃避這一切。也因此大學畢業之後,她才會在專門受理醫療訴訟的關口律師事務所當助理,因為「想要更深刻地了解父親奉獻一生的行業」,並協助佐佐木一家提告財前醫生。在與大學醫院攻防的過程中,她似乎體驗到整個醫院系統中權力的運作,密不透風的封口行動讓她只好求助於曾是財前恩師的父親。東教授告訴女兒自己曾是大學醫院教授,若站上原告的證人席,對大學醫院將造成傷害,對自己現在的名聲與地位也會有所影響。佐枝子以里見醫生為了說出真相不惜辭職的事情來反駁父親,父親則告訴她:「保護家人這樣的想法並不可恥」。這有如當頭棒喝的發言,再度讓佐枝子對人生的複雜有更多的體會。也因此,她第二次表達出「堅強活下去」這樣的想法時,是說想要像「里見醫生及父親一樣」。她了解到,人擁有理想的同時,也要能夠保護自己重要的人,這並不衝突。
作品最後,財前醫生嚥下最後一口氣,而在醫院的頂樓,里見醫生眺望著遠方,佐枝子出現,宣言般地告訴他「我打算自己一個人試試看,讓里見醫生一樣、像父親一樣,也像財前醫生一樣,堅強地活下去。」至此我們可以說,她終於理解所謂「活下去」是怎麼一回事,她曾經厭惡的父母親的所作所為,都是堅強活下去過程中的一部分。也因此看到教授夫人高爾夫球聚會上,因為教授選戰的權力操作而被排除在外,獨自在旁曬著太陽、假裝表現出風度陪著大家進行比賽,卻自己落寞地揮著球桿的東夫人(這也是一個遠距離鏡頭)時,並非感到討厭或不齒,反而會打心裡感到同情、甚至有點難過這個角色的遭遇。
當財前五郎的母親趕到醫院病房,掀開白巾看兒子遺容時,鏡頭上映出一張嘴唇微啟、有如熟睡嬰孩天真無邪的臉。這絕對是母親內心的主觀鏡頭,對母親而言,不管財前五郎如何跋扈、如何張牙舞爪、如何自信過剩因而導致一個人的死亡,所謂血肉相繫的兒子永遠應該是這副模樣的。導演引導我們去看見,人回歸塵土的純淨狀態,不管這個人用什麼方式活著,不管這個人是財前還是里見,是東還是鵜飼,最後必得返回同一所在。
正因如此,人才必須堅守自己的信念、貫徹自己的價值堅強活下去。
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短評《毒猿:新宿鮫II》
最後一頁的收尾,反轉了整部作品的冷硬氛圍,掀起巨大的感動。「台灣」在《毒猿》中不只是日本作家展現異國情調的炫奇符號,大澤在昌對台灣社會銳利且深層的觀察與分析,都讓這部作品處處閃爍著珠玉般的光芒,並於最後的最後一舉攤開,讓感動一波接著一波地流貫全身。台灣外部的國際地位、兩岸問題、日華歷史糾結,以及在外部因素牽制影響之下的社會樣態:黑道與政治、社會之間的複雜連動結構以及在兵役制度下育成的男子性格……,作者將這些研究資料與觀點加上虛構故事及人物的魅力,創造出這部讓台灣作家皆該感到汗顏的作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