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已經好久沒有休假了,中午先把中秋節時被大雨淋壞的車牽去修理,換了一個新的電瓶,然後再騎著修好的車把一星期份的衣服、棉被套、床單、枕頭套,全部載去自助洗衣洗乾淨。接著在廁所地板鋪滿蘋果日報(因為很厚,買一份可以用好多次),從電腦裡選了將近二十首Soul Flower播放(其實我偶爾也是會聽別的音樂啦),開始剪頭髮。以前我都是用9的長度,可是果然還是希望剪一次可以撐久一點,所以這次用更短的6,應該可以撐兩個半月吧,下次也想要試試3。
剪完頭髮洗完澡之後,已經快四點了,就想要出去走走。結果搭642去光華商場,因為最近有點想念堤真一的演技,繼昨天跟西班牙來的大廚師Ting借了《幸福的三丁目》DVD回來看後,今天又想要看《大和拜金女》(因為還能同時看到筧利夫跟西村雅彥),所以就去買了DVD,同時還發現永作博美最近主演的連續劇《四個謊言》,就一起帶囉。我開始在意一件事情或人的時候,通常就會不自覺花很多時間(這一定不是優點)。
之後就搭捷運去最近重新開張的敦南誠品看看,但是逛著逛著卻覺得有點浪費時間,除了仍然有很多穿著清涼的客人外,其實也沒有改很多,大約就是雜誌搬到原本的生活風格區,然後那個空間全部給藝術區使用。然後藝術區弄得很像藝術品展場,用高級石頭製的陳列桌,換了深色的新書櫃,每個書櫃都有一個聚光燈,而且每個層板都有藏日光燈,這樣使每一格裡面的書都像藝術品般散發出高貴的光芒。不過因為空間整體是偏暗的(為襯托書櫃的明亮),應該可以減少客人逕自在地板上看書跟偷拍書的內容吧(因為太暗拍不起來)。除了這兩區外其他看起來都跟以前一樣,總覺得其他區的書櫃都好亂呀,難道是我已經習慣政大書城式的架上陳列了嗎?還是純粹只是因為剛調完櫃所以很亂。
雖然有衝動想買霍布斯邦的套書(只要1050),但因為某些原因還是作罷。離開時已是下班的交通巔峰,擠了捷運回到萬隆,吃了牛肉麵,去櫻桃爺爺點一杯飲料,感覺良好地回到家。
生活跟工作應該如何組合,其實我還在傷腦筋。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2008年10月17日 星期五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不要嘲笑我們的性

最讓人愉快的就是演員非常棒,永作博美真是成熟性感的大姐姐,在這部作品裡面成功演出擁有小惡魔性格的美術大學熟女老師,不管聲音或身體動作,她知道如何演出這個角色。只看平面照片的話不會覺得特別,但是她動起來的時候真的太有魅力了,可以說這部片因為她的演技而成立了。永作博美1970年出生,1986的樹里短期內要追上的目標應該是菅野美穗,十年後若能有永作博美這種演技與演員的存在感,絕對是事務所所樂見的。
然後是蒼井優,這部作品終於讓我看到不一樣的蒼井優了!不再是一直用燦爛笑容治療觀眾的蒼井優。在男主角找不到永作博美而買醉的夜晚,蒼井優把醉倒的他拖進旅館房間,原以為這是絕佳的偷襲時機(因為她暗戀男主角),但蒼井優卻只是猶豫了一下,然後就在床上開始激烈地跳動,一直跳一直跳,跳跨過醉倒的身體再跳回來,像是裝了金頂電池的小熊一樣,這場戲真是太棒了。而整個作品中,蒼井優雖然不是主角,但濃厚的存在感仍然讓人印象深刻。
電影結尾是一張字卡:
会えなければ終わるなんて
そんなもんじゃないだろう
(以為只要不見面就會結束,那是不可能的吧)
這是一個現代青春愛情寓言。台灣好像十二月就會上院線了,值得看看。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關於爭吵
媽媽說國慶日那天,她的男人在外面停車場因為停車問題,而與人爭吵、最後打了起來,頭被打破縫了八、九針。媽媽有點好笑地在說著這件事情,她說等哪一天她都沒有什麼牽掛的時候,就跟他一起去打架好了。
我還在讀國小的時候,就常常看到媽媽的男人氣沖沖的樣子。他曾經在寧靜夜晚的路口,大聲咆哮咒罵媽媽。他們經常爭吵,最激烈的一次,男人把媽媽打倒在床上,然後拿著菜刀架著她的脖子,因為我只懂得哭,所以我一邊哭、一邊抓著他握著菜刀的手,希望阻止他。這件事情後來成為我小時候少數記得的事情,或許是因為身邊有個如此鮮明的存在,我的青春期總給人一種不夠投入的感覺。
記憶中,我好像不曾跟人打過架,所以我也不真正曉得打架是不是就能解決事情。甚至連吵架都很少,我比較習慣去逃避,跟人相處不來,就不要繼續相處就好了,沒有必要吵得面紅耳赤或打得你死我活。所以雖然常常遇到讓我想要打他的人,但是我非常非常少真正去動手。而每次動了手,我總是會在事後感到非常混亂(或許也有點後悔),連續好幾天都會有點難為情地回想著那個非常激動去打人或罵人的自己。
我(暫且)認為打架沒辦法解決任何事情,真的非要打上一架的時候,或許是一切都不在乎了吧,所以那不是為了解決事情,而是在表達一種決心或姿態。
我還在讀國小的時候,就常常看到媽媽的男人氣沖沖的樣子。他曾經在寧靜夜晚的路口,大聲咆哮咒罵媽媽。他們經常爭吵,最激烈的一次,男人把媽媽打倒在床上,然後拿著菜刀架著她的脖子,因為我只懂得哭,所以我一邊哭、一邊抓著他握著菜刀的手,希望阻止他。這件事情後來成為我小時候少數記得的事情,或許是因為身邊有個如此鮮明的存在,我的青春期總給人一種不夠投入的感覺。
記憶中,我好像不曾跟人打過架,所以我也不真正曉得打架是不是就能解決事情。甚至連吵架都很少,我比較習慣去逃避,跟人相處不來,就不要繼續相處就好了,沒有必要吵得面紅耳赤或打得你死我活。所以雖然常常遇到讓我想要打他的人,但是我非常非常少真正去動手。而每次動了手,我總是會在事後感到非常混亂(或許也有點後悔),連續好幾天都會有點難為情地回想著那個非常激動去打人或罵人的自己。
我(暫且)認為打架沒辦法解決任何事情,真的非要打上一架的時候,或許是一切都不在乎了吧,所以那不是為了解決事情,而是在表達一種決心或姿態。
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
讀卡普欽斯基的帝國遍歷

張翠容在序言裡引用了柏拉圖來介紹卡普欽斯基的採訪方式:「If you gaze, you have to gaze into the soul.」我也喜歡這句話(如果soul後面加flower或許會更好)。
目前只讀完了前兩篇文章,其中第一篇文章〈品斯克 一九三九〉描寫戰爭時期庶民心靈圖像,非常深刻而且立體,而且有如布列松的攝影理論一樣,捕捉了決定性的一刻。就像下面這一段,讓我印象非常非常深刻,他看見了每個角色心中的掙扎與動搖。
他們想要帶走母親,為什麼,以示懲戒嗎?他們不但揮舞著拳頭威脅她,還拼命咒罵著,Idi!(過來!)一個士兵對她叫囂,並企圖用槍托把她趕到外頭的暗夜裡,就在這個時候,我妹妹突然往他衝過去,開始拳打腳踢外加撕咬,慌亂、憤怒、瘋狂的死賴著他不放,事發突然,卻又蘊含著驚人的決心,如此的強悍、頑固、死不讓步,最後紅軍當中的一個人,或許是最年長的,也或許是位長官,總之,他在遲疑了一下後,便戴上帽子,繫緊手槍的槍套,然後對他的人說:「Pashli!」(「我們走!」)
第二篇文章〈西伯利亞鐵路 一九五八〉描寫卡普欽斯基一次以火車橫越白色大陸的旅程,他對邊界的論述真是太棒了。所以我現在要繼續去讀了。(附帶一提,譯者的「的」「地」不分讓我有點不習慣,但還是不妨礙我對卡普欽斯基的愛。)
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怒客(祭典回憶之四)
客人滔滔不絕,而且怒氣沖天。
「請問你們邀請來的樂人都是老闆自己一個人決定的嗎?」
「我覺得邀請團隊的事情是可以大家一起坐下來討論的!」
「這是爵士樂!」
「我是來聽羅馬尼亞音樂,不是來聽爵士的!」
「有些爵士樂手以為自己會一點即興,就可以搭上世界音樂的順風車,其實這是很危險的!」
這個有點激情、與音樂節氣氛不太相襯的「客訴」場面沒有太多人看到,因為這位客人在演出途中就出來了。客人戴著眼鏡、綁著馬尾、衣著輕便,在陰暗的天候中也不忘帶上雨傘,從外表看來像是個認真努力的音樂學院學生,或許已經是個不錯的業餘演奏家了。在她激動地幫我上音樂課的時候,場內的荷蘭樂團仍然為他們的觀眾努力演奏著。
我從沒看過有人可以聽音樂聽到讓自己這麼生氣,連塔尼卡達聽烏娜也頂多就是仰天長睡而已。或許這位小姐應該學學禪者的修養與境界。反正我閒著也是閒著,就索性跟她聊了起來。她講的我大致都接受,也沒有任何不耐或覺得不高興,只是覺得有點可惜,因為她堅持不透露身分與姓名,如果她能夠以一個明確的身分來進行批評的話,我會更佩服她的。事實上我已經很佩服她了。
不過聽她講著講著,我開始有種想要叫她老闆的衝動,甚至一度有種錯覺:老闆怎麼變得這麼年輕,而且怎麼沒在後台?演出才到一半,怎麼就跑到我們賣東西的攤位來了?
我想像著,老闆年輕的時候也會聽音樂聽到一半就出來,然後憤怒地跟工作人員抱怨音樂有夠爛嗎?問立委大人,聽到不喜歡的團的時候怎麼辦?立委大人說,走就好了。或許各種年輕人都有吧,聽音樂的方式也真的可以有很多種。
這位客人以後也會因為某種堅持,而開始創辦獨立廠牌,或者製作音樂節嗎?這麼想著的時候,隔著牆壁,傳來熱烈的掌聲。
「請問你們邀請來的樂人都是老闆自己一個人決定的嗎?」
「我覺得邀請團隊的事情是可以大家一起坐下來討論的!」
「這是爵士樂!」
「我是來聽羅馬尼亞音樂,不是來聽爵士的!」
「有些爵士樂手以為自己會一點即興,就可以搭上世界音樂的順風車,其實這是很危險的!」
這個有點激情、與音樂節氣氛不太相襯的「客訴」場面沒有太多人看到,因為這位客人在演出途中就出來了。客人戴著眼鏡、綁著馬尾、衣著輕便,在陰暗的天候中也不忘帶上雨傘,從外表看來像是個認真努力的音樂學院學生,或許已經是個不錯的業餘演奏家了。在她激動地幫我上音樂課的時候,場內的荷蘭樂團仍然為他們的觀眾努力演奏著。
我從沒看過有人可以聽音樂聽到讓自己這麼生氣,連塔尼卡達聽烏娜也頂多就是仰天長睡而已。或許這位小姐應該學學禪者的修養與境界。反正我閒著也是閒著,就索性跟她聊了起來。她講的我大致都接受,也沒有任何不耐或覺得不高興,只是覺得有點可惜,因為她堅持不透露身分與姓名,如果她能夠以一個明確的身分來進行批評的話,我會更佩服她的。事實上我已經很佩服她了。
不過聽她講著講著,我開始有種想要叫她老闆的衝動,甚至一度有種錯覺:老闆怎麼變得這麼年輕,而且怎麼沒在後台?演出才到一半,怎麼就跑到我們賣東西的攤位來了?
我想像著,老闆年輕的時候也會聽音樂聽到一半就出來,然後憤怒地跟工作人員抱怨音樂有夠爛嗎?問立委大人,聽到不喜歡的團的時候怎麼辦?立委大人說,走就好了。或許各種年輕人都有吧,聽音樂的方式也真的可以有很多種。
這位客人以後也會因為某種堅持,而開始創辦獨立廠牌,或者製作音樂節嗎?這麼想著的時候,隔著牆壁,傳來熱烈的掌聲。
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臨時演員(祭典回憶之三)
音樂節是什麼呢?每個人的想法當然都不一樣吧。我作為觀眾去參加音樂節的次數寥寥可數,而作為勞動者則已經有好幾次經驗了。每一次都一樣,我並沒有因為音樂節的即將來臨而特別積極,也沒有因為能夠看到國外來的音樂家而感到興奮,對我來說音樂節就是一份工作,它跟在書店賣書或者在公園廁所賣衛生紙一樣,並沒有什麼特別,只要是工作,就把它做好就是了,沒有什麼「好的」工作或是「不好的」工作。總之我是這麼想的。
今年我的工作是在攤位販賣節目手冊,以及其他音樂節的相關商品。旁邊是我們經銷商的大哥大姐,他們負責賣CD。我還滿喜歡我的工作,或許應該說我很喜歡觀察客人,也喜歡服務客人,喜歡看到客人幸福的表情。偶爾一些音樂節的老朋友出現了,看著他們進場前的期待與興奮,或結束出場後的陶醉與喜悅,在寒喧中被每個人的情緒所感染,我覺得很有趣。
以前在書店的時候,有一次一位客人來問我《青鳥》,哪一種版本比較好?她想要買一本送給朋友,可是我對這本書不熟,只好把所有版本拿來,跟她一起研究。一邊看的時候,她一邊就跟我分享起這本書帶給她的感動。雖然我不曾讀過這本書,但看著這個客人一臉幸福洋溢的表情,我也因此而高興了很久。從此我相信再怎麼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能夠帶給人幸福與感動。我們後來挑了一本圖文式的,來當作她送給朋友的禮物。
今年有一批來自南方村莊的義工們,他們因為自莊即將舉辦音樂節,於是來觀摩音樂節的運作。在一個工作的空檔,他們(開玩笑地)問我,是不是因為英文不好,所以才在這裡賣東西?這個問題讓我頓時有點啼笑皆非,原來我喜歡的工作,在他們心中是屬於比較次等的,是英文不好才被分到的,不重要的工作。
我的英文當然不好囉,這件事情連蘋果日報都報導過了,事到如今再被提起我倒一點也不在意,只是這些孩子們對於音樂節的想像,讓我耿耿於懷。
今年我的工作是在攤位販賣節目手冊,以及其他音樂節的相關商品。旁邊是我們經銷商的大哥大姐,他們負責賣CD。我還滿喜歡我的工作,或許應該說我很喜歡觀察客人,也喜歡服務客人,喜歡看到客人幸福的表情。偶爾一些音樂節的老朋友出現了,看著他們進場前的期待與興奮,或結束出場後的陶醉與喜悅,在寒喧中被每個人的情緒所感染,我覺得很有趣。
以前在書店的時候,有一次一位客人來問我《青鳥》,哪一種版本比較好?她想要買一本送給朋友,可是我對這本書不熟,只好把所有版本拿來,跟她一起研究。一邊看的時候,她一邊就跟我分享起這本書帶給她的感動。雖然我不曾讀過這本書,但看著這個客人一臉幸福洋溢的表情,我也因此而高興了很久。從此我相信再怎麼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能夠帶給人幸福與感動。我們後來挑了一本圖文式的,來當作她送給朋友的禮物。
今年有一批來自南方村莊的義工們,他們因為自莊即將舉辦音樂節,於是來觀摩音樂節的運作。在一個工作的空檔,他們(開玩笑地)問我,是不是因為英文不好,所以才在這裡賣東西?這個問題讓我頓時有點啼笑皆非,原來我喜歡的工作,在他們心中是屬於比較次等的,是英文不好才被分到的,不重要的工作。
我的英文當然不好囉,這件事情連蘋果日報都報導過了,事到如今再被提起我倒一點也不在意,只是這些孩子們對於音樂節的想像,讓我耿耿於懷。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再會(祭典回憶之二)
9月27日晚上的電影與講座後,一位觀眾在問我關於音樂節的許多問題時,強哥來跟我打招呼。我逃了四、五年有了吧,終究還是躲不掉。
現在的我已經能夠正常地跟人寒暄,因為工作了幾年,也逐漸學會以社會人的身分跟人對等交談。不過那場電影放映前,當我看見這兩位我曾經拍攝過的人入場就座時起,心中還是湧出許多,淤積在心裡好幾年的愧疚與難為情。
我想要裝作沒意識到他們的存在,但其實我在漫長的座談中已經重新好好確認過他們倆的名字了。這位滿腹疑問的觀眾來找我時,我有如在海中浮沉時偶然看見一塊浮木般鬆了一口氣,就怕散場時沒事做,眼光對上了。然而強哥還是走近我,然後跟我說「好久不見了!最近怎麼樣?」並且帶著很大的笑容。
事情於是演變成:我曾經對他們做過很不好的事情,然後他們仍然完全不打算計較地接受了我。這讓我有點感到幸運,卻也有更多的難堪。
五年前我懷著某種現在已經無法闡明的熱情,以及對影像的微薄興趣,做了一年多的「紀實攝影」。現在說起這四個字讓我覺得臉紅,因為不管從哪個角度去評量,我都是個差勁的工作者。熱情驅使我跟著我紀錄的對象出入許多社會運動的場合,我拿著相機拍攝因為各種原因而上街頭爭取權益的人,以及這個總在運動場合用音樂激勵群眾的樂團。因為他們,我拍出來的東西在課堂上被老師稱讚過,也因為他們我看到了許多人民的憤怒與眼淚。
我拍的照片完全不能說是好照片,但是在那股熱情的驅動下,我還是持續了一年多,但熱情慢慢消退,我對大學與人生的茫然升高至頂點,去現場的次數逐漸減少,間隔也逐漸拉大,最後一次的拍攝是2004年的野台開唱,我拍了他們的演出照片,但那捲底片始終沒有被沖洗出來。然後我沒有告訴他們一聲,就再也不曾出現在他們的演出了。或許當時我心底仍然希望自己會在某一天提起勁,然後前往現場,但是沒有。
於是我給自己這段失敗的經歷下了一個結論,就是只有熱情成不了事。明明他們一直對我開放,但我卻無法再踏進一步。我以前以為那是因為我對於勞動與世界的理論掌握得還不夠多,但現在看來,其實單純只是因為不成熟。
強哥在桃園機場擔任地勤的工作,他曾跟我說他一天要搬運合計將近一萬公斤的行李。而工作之餘,他則在這個樂團擔任吉他手,以前他很照顧我,也會在演出前打電話給我問我是不是會去拍攝。
我沒有好好地跟他說聲抱歉,只是厚臉皮地與他熱情地談了一會兒笑,然後繼續解答觀眾對我們為何要在敏感時期請中國人來的無厘頭疑問。
現在的我已經能夠正常地跟人寒暄,因為工作了幾年,也逐漸學會以社會人的身分跟人對等交談。不過那場電影放映前,當我看見這兩位我曾經拍攝過的人入場就座時起,心中還是湧出許多,淤積在心裡好幾年的愧疚與難為情。
我想要裝作沒意識到他們的存在,但其實我在漫長的座談中已經重新好好確認過他們倆的名字了。這位滿腹疑問的觀眾來找我時,我有如在海中浮沉時偶然看見一塊浮木般鬆了一口氣,就怕散場時沒事做,眼光對上了。然而強哥還是走近我,然後跟我說「好久不見了!最近怎麼樣?」並且帶著很大的笑容。
事情於是演變成:我曾經對他們做過很不好的事情,然後他們仍然完全不打算計較地接受了我。這讓我有點感到幸運,卻也有更多的難堪。
五年前我懷著某種現在已經無法闡明的熱情,以及對影像的微薄興趣,做了一年多的「紀實攝影」。現在說起這四個字讓我覺得臉紅,因為不管從哪個角度去評量,我都是個差勁的工作者。熱情驅使我跟著我紀錄的對象出入許多社會運動的場合,我拿著相機拍攝因為各種原因而上街頭爭取權益的人,以及這個總在運動場合用音樂激勵群眾的樂團。因為他們,我拍出來的東西在課堂上被老師稱讚過,也因為他們我看到了許多人民的憤怒與眼淚。
我拍的照片完全不能說是好照片,但是在那股熱情的驅動下,我還是持續了一年多,但熱情慢慢消退,我對大學與人生的茫然升高至頂點,去現場的次數逐漸減少,間隔也逐漸拉大,最後一次的拍攝是2004年的野台開唱,我拍了他們的演出照片,但那捲底片始終沒有被沖洗出來。然後我沒有告訴他們一聲,就再也不曾出現在他們的演出了。或許當時我心底仍然希望自己會在某一天提起勁,然後前往現場,但是沒有。
於是我給自己這段失敗的經歷下了一個結論,就是只有熱情成不了事。明明他們一直對我開放,但我卻無法再踏進一步。我以前以為那是因為我對於勞動與世界的理論掌握得還不夠多,但現在看來,其實單純只是因為不成熟。
強哥在桃園機場擔任地勤的工作,他曾跟我說他一天要搬運合計將近一萬公斤的行李。而工作之餘,他則在這個樂團擔任吉他手,以前他很照顧我,也會在演出前打電話給我問我是不是會去拍攝。
我沒有好好地跟他說聲抱歉,只是厚臉皮地與他熱情地談了一會兒笑,然後繼續解答觀眾對我們為何要在敏感時期請中國人來的無厘頭疑問。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鉛筆盒(祭典回憶之一)
我的鉛筆盒裡面有原子筆、自動鉛筆、一把尺、美工刀、幾張2004到2005年間的日文上課證,跟媽媽送我的2G隨身碟,裡面存了一些無關痛癢的資料,還有一些樹里的照片。我的鉛筆盒上星期三不見了,星期四想要用美工刀的時候,才發現它不見了。星期三晚上我跟曾先生離開辦公室要去製版廠的時候,恍惚中記得帶著了,所以它應該是掉在製版廠,或是曾先生家中,因為那一晚我只在這幾個地方停留過。
雖然有點不捨得,但是倒也沒有一定要把它找回來的那種心情,或許是已經相處八年多了,就像老友突然跟你說他想要出發去尋找一個新的人生,而你能做的只是目送他的背影,「好吧,那你加油,自己保重!」這樣。
鉛筆盒是我專科五年級的時候,李曉琪送給我的,長方形的袋子,約10X20公分,主體是黑色,靠近拉鍊的邊邊(約一公分)是深藍色。我喜歡很深的顏色,原本沒那麼喜歡的藍色,因為很深,所以也喜歡上了。鉛筆盒的拉鍊還綁上了一小段方便使用者的塑膠帶子,我想這是李曉琪綁的,她是手工藝達人。送給我的時候裡面已經裝了足量的原子筆與鉛筆、尺與美工刀,雖然這些東西都已經換了又換,但我仍然堅持原來的編制,或許所謂鉛筆盒,就是住著這些文具的容器吧。
我是那種出門以前一定要再三確認鑰匙、手機與皮夾有沒有在身上的人,被我視為重要的東西一向不容易弄丟,不過那天因為睡眠不足,讓我意識模糊,腦子只想著要趕快去製版廠把稿子校對好,然後回家睡覺。現在問我也說不出來到底有沒有在那裡使用鉛筆盒,隔天發現不見的時候,其實有點懊惱,「原來我也會弄丟東西啊」。
雖然有點不捨得,但是倒也沒有一定要把它找回來的那種心情,或許是已經相處八年多了,就像老友突然跟你說他想要出發去尋找一個新的人生,而你能做的只是目送他的背影,「好吧,那你加油,自己保重!」這樣。
鉛筆盒是我專科五年級的時候,李曉琪送給我的,長方形的袋子,約10X20公分,主體是黑色,靠近拉鍊的邊邊(約一公分)是深藍色。我喜歡很深的顏色,原本沒那麼喜歡的藍色,因為很深,所以也喜歡上了。鉛筆盒的拉鍊還綁上了一小段方便使用者的塑膠帶子,我想這是李曉琪綁的,她是手工藝達人。送給我的時候裡面已經裝了足量的原子筆與鉛筆、尺與美工刀,雖然這些東西都已經換了又換,但我仍然堅持原來的編制,或許所謂鉛筆盒,就是住著這些文具的容器吧。
我是那種出門以前一定要再三確認鑰匙、手機與皮夾有沒有在身上的人,被我視為重要的東西一向不容易弄丟,不過那天因為睡眠不足,讓我意識模糊,腦子只想著要趕快去製版廠把稿子校對好,然後回家睡覺。現在問我也說不出來到底有沒有在那裡使用鉛筆盒,隔天發現不見的時候,其實有點懊惱,「原來我也會弄丟東西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