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書店巡禮,上週末與前公司同事共五人一行,前往位於桃園龍潭與平鎮交界的「
晴耕雨讀小書院」。
這家書店從2013年夏天開始籌備、並開設臉書粉絲團敲鑼宣傳時,我便加以注意,在它開張一年半之後,終於有緣造訪。會注意它當然是因為它取了一個好名,我早已決定若有女兒兩隻,將分別賜予「晴」、「雨」於名字中,以呼應客家移民「晴耕雨讀」傳統精神。沒想到吾女至今還寄放在神明那,「晴耕雨讀小書院」卻早已大鬧了一場。
是日早晨,我從新店搭上亞聯客運,途經北二高,不出半小時便於龍潭中正路下車。與桃園的前同事會合後,共同駕車前往。這書店的確開得偏僻,離開龍潭市區奔上縣道,彎彎曲曲還得開個十分鐘,頗有尋幽訪勝的趣味。當遠遠看到一塊三公尺見方的褪色指標,我們就知道到了。聽說也有客運可以抵達,只是對於外縣市的朋友,交通絕稱不上方便。
書店位於鄉村中。被磚頭厝與農地、羊腸小徑環繞著的,便是「晴耕雨讀小書院」。看到周邊如此環境,會覺得這名字真是相當合拍。書店前身據說是卡拉OK,數個小包廂與一間主要店面L型地夾住一片翠綠草地。草地上錯落擺放著數組木製桌椅,給人帶來放鬆的感覺,想必開幕以來一年半,有過很多全家出遊的客人在此渡過靜好的時光吧。
由於一直會在臉書上看到「晴耕雨讀小書院」的動態,對於女老闆一家也算是有個基本的認識,所以進到店裡聽到吧檯內傳來有點機械化的聲調道「歡迎光臨」時,其實心中有點意外。本來以為會是被更溫暖的聲音迎進店裡的,但下一刻又覺得自己的這種期待過於一廂情願了。在台灣經營一家獨立書店如此不容易,甚至可說是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烈士行為,店主人克服了不知多少生活的磨難,才得以站在自己面前,你竟期待她展現出那種無須負擔管理營運責任的工讀小妹才可能有的溫暖、慵懶、療癒的服務態度。明明自己也從事過服務業將近五年,竟然反而還有這種「消費者權利無限上綱」的美式個人主義想法嗎?
|
走進店內發現已有幾張桌子坐著客人。頗為寬敞的空間容納了兩排座位,應可供將近三十人入座,現場的客人都散發著一股舒適的慵懶氛圍。除了座位區與吧檯,剩下的大部分空間就是本店商品的展示區了。矩形空間的一個長邊都作為書牆,大部分販賣二手書,也有一兩個書櫃陳列著為數不多的新書。書牆前依序還有四個約120公分高的矮書櫃,書櫃上方擺放的是所謂特色明信片,應該都是店主人精心挑選進貨的,包括其實幾乎每個文創商店也看得到的「何景窗明信片」,還有一些以台灣傳統圖騰、古籍冊書為基礎加以轉化再製的懷舊風物件,選品算是豐富,算是稍微看得出老闆的興趣與偏愛。
朋友
廖文琪曾在此舉辦過個人水彩畫展,她以本書店為對象創作的水彩畫作也成為商品之一,卻發現背面空白一片,心想如果背面也稍微設計一下讓它「文創明信片化」,至少也能多賣個五百張吧。雖然嘴上總是嫌惡與文創相關的一切,思考的機制依然會朝那個方向去運作呢。
矩形長邊的書牆一直延伸到盡頭的短邊上,那側據說是舊用卡拉OK的舞台,原本墊上的一小段高度,彷彿表演者登場般,陳列的應是這家書店最精彩的物件,而目前是獨立刊物展。喜愛這味的人會喜歡這個角落,有大家都很熟悉的《甘樂誌》、《透南風》等;也有以後起之秀姿態來勢洶洶的日本文化情報誌《秋刀魚》,連已經宣告停刊的《本本》過刊,也都還能在此買到。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較不常見的獨立刊物,預料能夠滿足興味多元的讀者們。
二手書的定價大多超過原定價的50%,而且尾數多不是整數,不知道是出於怎樣的定價策略,頗感新鮮。我買了《道濟群生錄》這本書,他的原定價是350元,賣209元,換算起來就是打六折再扣一元。絕版的書老闆也會特地寫上絕版,架上發現一本恩楷出的《文化人類學辭典》便照原價來賣。覺得貴也好便宜也好,只要有人願意掏錢,生意就做得起來。去年八月我在高雄參與古書市集時,也賣過一本定價是原定價兩倍的書,買家是個年輕的女生,很乾脆地就付錢了。
因為是團體出遊,沒有逛得太久。我總共買了包括《道濟群生錄》、一張明信片(40元)、《開一間小書店》(120元)與〈晴耕雨讀閱讀處方箋〉(40元)在內的四樣商品,沒有享用飲食,總共花了不到五百元。結帳時瞥見櫃台內一疊文件上壓著小川洋子的《文稿零頁日記》,該是老闆正在讀的吧,覺得真是湊巧,因為背包裡正好也是同一本書。老闆一樣機械化地替我結帳,我也沒有與她做必需以上的交談,這樣也很好。
|
雖然近年風格消費興起、並在公部門經費挹注鼓勵下,台灣各地也開了許多或風格獨特、或與在地結合的所謂獨立書店,但我仍認為書店是「順便去」的地方。下班後順便去逛一圈才回家、等人的時候順便逛一下、在某個地方聚餐完順便散步消化胃中殘食很適合進書店、更是無所事事消磨時間的絕佳場所。順便絕對不是隨便,而是不可或缺且有如無所不在。我絕對無法生活在沒有書店的地方,生活中如果沒有順便,那就意味僵化與窒息。我對意中的書店要求並不多,只要經營的人懂書、愛書,他的這份對書的執著就自然會表現在採購、陳列與空間的布置上,有時只是一句簡單推薦寫在小卡浮貼在封面上,都會讓人很震動的。
大家的順便或許就是商店業績的來源,所以創業開店的區位人潮評估很重要的道理就在於此。我這次出於「觀光」的目的造訪了「晴耕雨讀小書院」,但下次何時能夠再會我完全沒有把握,有可能此生就只去這一次也說不定。很多人應該也是如此吧,觀光追求的是新鮮,「消費」過一個場所,就等著「消費」下一個場所。所以我也暗自期盼這家相對於其他獨立書店來說一點也不小的「小書院」,能夠努力成為鄰近周邊老老小小生活行走可以順便涉足的場所,這並不是為了什麼冠冕堂皇的所謂「推廣閱讀」或者「豐富精神生活」之類的理由,而是為了讓書店存活的時間繼續延長。
常常會在臉書上看到獨立書店的店主人潑出「呼籲大家來買書」或者「抱怨大家都不來買書」的動態。老實說真的看不太下去。使用社群網站、同時還會追蹤獨立書店、文創生活訊息的,我們也知道都是哪些人。就算這些遠水來拯救你的近火,就像早年呼籲拯救國片一樣,又能拯救幾次呢?如果不能讓生活在店面周邊的人把「順便逛書店」揉捏整合成生活的一部份,網路上的粉絲又能拯救你幾年呢?看到這家店附近稀疏的人氣,便不自覺憂起這些不來勁的事,雖然縣道上車流川川,但書冊跟檳榔畢竟還是不一樣,並無法吸引運匠停駐下來買一本(當然也無法送兩粒)。
這篇書店巡禮很不專業地沒有任何照片,或許無法替文中的主角帶來宣傳效益。不過台灣人的臉書行銷已經都很純熟了,每個創業開店或手作品牌的人都會把店內每日大小事逐一圖文並茂地呈現。或許直接成為粉絲一份子,能夠更貼身地感受到店主人所欲傳遞的信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