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短評《13˙67》

讀到本書最後一頁,心頭忽地受到某種巨大又無以名之的感受衝擊而至,所謂拍案叫絕應當如是吧。接著彷彿震波遠去,身體仍然遺留著搖晃的後座力,通書六個連作中篇又順序於目前上演,主角關振鐸的形象縈繞不去。讀這本書的時候覺得這位香港作家陳浩基很厲害,但讀到最後卻發現他厲害得超過我一介普通讀者的想像。

根據書中記載的作者資歷,陳浩基是寫本格推理、得島田莊司獎出身的。我閱讀口味素偏社會派,一向對於本格推理的詭計、解謎不太感興趣,閱讀本書是基於我近兩三年來的「香港熱」。香港的建制爭議日趨激烈的今日,《13˙67》藉由書寫六個發生於關鍵年代的犯罪事件:2013年的「當下」、2003年的SARS事件、1997年香港移交、1989年中國六四,一百五十萬香港人上街聲援、1974年廉政公署成立,香港走向消費社會、1967年共產黨六七暴動,倒敘式地側寫香港變遷的面貌。

對於社會變遷,我們往往站在「當下」,以特定的觀點來回望過去,於是得出類似「社會變開放了」、「政治變好了」、「經濟變差了」這樣一次漸層的觀察。作者在結構鋪排上以後為先,用流行的說法就是從2013逐步穿越到1967,試圖對這種既定看法提出質疑,進而揭示一種循環式的變遷模型。

而由於香港跟台灣一樣是個殖民地社會,在本書大謎底揭曉的一刻,才讓我有如斯劇烈的衝擊吧。2014以來島嶼發生許多欠缺公義、丟失理性的事件,觀看這些總也興起某種既視感,它們不僅正在發生,且是自台灣有史以來不同的歷史現場中一再發生的情事。

人們迷茫、痛苦於一個悖誤的變遷前提:「社會不是變好了嗎?開放了嗎?民主化了嗎?」讀了陳浩基此作,試著理解,殖民地社會的歷史,終究是原地打轉、沒有出口的。

本書讀來娛樂性十足,作者在詭計上的設計十分著力,在解謎的同時讓人感受到本格推理的魅力;對人物的描寫亦無牽強,不僅是主角關振鐸,其他市井庶民的塑造,也讓讀者得以透過他的筆看見香港的人情。特別令人激賞的是,香港長期必須透過台灣輸出的出版品來自我養成的創作險境中,作者仍繳出如此優異成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