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Halfway

《在愛之中》是一部標準的岩井式電影。岩井俊二即使不持導演筒,改以製片與剪接的角色參與,仍然讓作品瀰漫了屬於他的氣味。從中山美穗、蒼井優,到上野樹里以及這部作品的北乃紀伊,他總是能夠挖掘出埋藏於女主角內在的清澈感,並以此為電影的主軸,濃濃地渲染開來。《在愛之中》與《彩虹女神》一樣,驚人的力量在最後一句對白結束後開始發酵,隨著主題歌與演工人員名單的流瀉,在我的心裡不斷激盪。

這部作品的選角十分有趣,話題一般集中在第二次配對的主角北乃紀伊與岡田將生,但其實配角的那一對,溝端淳平與仲里依紗,甚至是飾演學校老師的成宮寬貴與白石美帆,也都是第二次配對。加上擔綱大黑柱的大澤隆夫,成為這部作品的角色結構,看起來非常平穩而且有層次。

雖然是腳本家北川悅吏子的導演處女作,在導演的部分倒看不到什麼十分值得一提之處,畫面風格整個「非常岩井」。腳本的部份根據北乃紀伊的雜誌訪談,大部分都是即興的演出,或許也因為這樣,更能夠貼切呈現本作品所需要的青少年的語言與行動節奏。於是北川導演的處女作以非常沒有存在感的形式結束了,但結果以一個小品來說卻是好的,或許這也是一種導演的方法吧。

本片所描述的無非就是「青春」二字。喜歡耀眼的男生卻不敢告白,手舞足蹈地對同性的朋友述說戀愛的妄想,不期然被喜歡的對象告白了卻又要假裝矜持,最後還是喜孜孜地迎上前去,不喜歡分離、時時刻刻都想要與對方在一起,因為男生想去遠方的城市唸大學而生氣……故事圍繞著這樣一個任性又自我的女高中生而展開,要扮演這樣的角色,過多的思考或許是危險的,只能本能地去行動、去感受,想太多,就不青春了。這的確也是我看過北乃紀伊最好的一次演出了,自由奔放又無理取鬧,愛得專注卻也害怕失去,這樣的個性女高中生,她毫無遲疑又精準地展現了絕佳本領。

或許超過劇中角色十歲以上的我們來看這個作品,會覺得他們所面臨的人生抉擇簡單到不值得一提。然而正是那種認真地為人生而煩惱的純真心靈,召喚了我們因為需要面對如海嘯般緊迫捲來的現實而埋藏在心中的某種成分吧。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秋花

我很喜歡北村薰「春櫻亭圓紫與我」這個系列。

從《空中飛馬》與《夜蟬》兩本短篇連作開始,北村薰慢慢地在一個個小謎團中,建立起主人公「我」以及其他出場人物們的鮮明性格。「我」是一個熱愛閱讀的文學系女大學生,雖不像她的兩位正妹朋友那樣鮮豔亮麗,有時也顯得迷糊,卻也因為這樣的樸實性格而令人喜愛。另一個主要的角色,落語表演家春櫻亭圓紫,則總是站在協助解謎的立場,一路陪伴著「我」解開謎團以及成長。

與其他推理懸疑小說比起來,北村薰的作品或許顯得平淡,所謂的謎團一點也不稀奇,也沒有殘酷的命案與離奇的死亡,但讀來仍覺韻味十足,總是邊讀邊笑,十分可愛。其關鍵就在於作者豐富的文學底蘊,除了表現在對場景與人物的描寫上,他也將日本與世界的經典文學作品結合在故事中,這些「我」閱讀過的書,呼應了「我」所面臨的挑戰,同時在「我」的述說下,更讓人想把這些書找來讀讀。

本系列第三作《秋花》終於以長篇的形式登場,讀完更是喜愛得不得了。生活在這個現代社會中,我們面對大量來自別人的惡意,在夾縫之中無奈地生存著,等待反擊的時機,這是人的堅強。另一方面人也是脆弱的,在面對「上帝的惡作劇」以及「命運的惡意」時,我們甚至沒有還手的機會,只能夠接受。遭遇這種情況的人,以及身邊的人,該以怎樣的姿態繼續運轉他的人生?

對於這些「人的處境」,北村薰的描寫非常深刻。讀到後來發現命案的成因竟然「只是這樣」時,心中卻不知為何湧出一堆酸澀:原來人類如此脆弱,可以「只是」因為這樣就被迫停止轉動的時間。而最後一幕的安排更是讓人讚嘆,像是神來一筆般,把這個故事完美地劃下句點。

宮部美幸曾說自己是北村老師的「門前小僧」,亦即耳濡目染地從北村薰身上學到了非常多東西。在我看起來,這兩位作家的共通點,就是近乎無限的溫柔,以及即使面對無奈的命運仍不卑不亢的堅定姿態。身為一個在生活中處處受挫的讀者,在閱讀這兩位的作品時,早已被療傷了無數次。

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

不期而遇人生書局

與這家書店不期而遇。

就在造訪草祭二手書店的隔天,與艾瑞卡邱約在美麗島站附近的「半九十」喫茶店,東聊西扯著人生諸多無奈與笑虧。轉眼間我們也認識十多年了,看到她又有重新站起來fight的衝勁,感到非常高興。同時反省自己窩囊的現在,也感到十分羞愧與無奈。

從黃昏瞎聊到路上夜間照明都打亮,我們便隨意地沿著中正路,往愛河方向走去。港都打狗城的市中心非常適合散步,人行道幾乎比很多城市的道路還要寬敞,風徐徐地吹,經過市議會前還看到那兩隻世運水滴寶寶,捷運站旁成排的投幣式腳踏車也讓人感受到這個城市的闊氣與自由。

沿著愛河邊,迎面而來許多一家大小出來踩腳踏車的溫馨組合,由於我們實在很會走,就走進了鹽埕的市區了。艾瑞卡邱是吃與玩的專家(應該敦聘她出任台三線計畫的顧問),她帶我去吃了一家以冬粉為主食的店,果然高朋滿座,大家都很努力地低頭吸米粉,我點了一碗腰子冬粉。因為我的牙齒太不整齊,吃這種很Q的冬粉總是不太順口,但是由於實在美味,所以還是吃進肚子裡了。

就在我們繞回鹽埕埔捷運站,準備回去時,艾瑞卡邱又展現了地主濃厚的人文底蘊,先是去路邊的義美門市買了冰淇淋(我第一次知道義美有賣冰淇淋),然後又帶我進去巷子裡,遇見了那家「人生書局」。

首先映進眼簾的是擁擠得不能再擁擠的店面,以及正在打瞌睡的老闆。或許已經睡了很久吧,事實上一眼望去也沒有任何看起來會賣的商品。早已過期的月曆一幅幅掛在牆上,蒙塵的書籍堆疊在各處或隨意地插在書櫃裡。店鋪內的商品宣傳也採取隨性的方式,用紅紙或大開粉彩紙寫上一些宣傳的字眼,四處貼上,看來也不在意效果吧。在書架上也看到許多人生書局的出版品,在現時看起來頗為奇怪的主題,或許也反映了某個時代的興趣與關注吧。

老闆醒來之後我們也隨意地攀談了一下,不知是不是因為上了年紀耳朵弱了的關係,老闆不太對我們的話題感興趣,反而自顧自地講了一些「人生」的道理,像是存在於農業社會的道德與善惡觀,在現在聽起來完全是落伍的論調,也因此讓我覺得有點難以對話。但是這家書店的存在,的確承載了鹽埕悠長的文化,也是港都出版史的一個重要章節,值得地方文史工作者一再前往,並將它的故事以各種形式記錄下來。

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

孔廟對面草祭

上個星期回港都打狗城,大部分行程基本上都跟書有關。週四去我的舊居(目前管理人為阿海),看看仍原樣存放在那裡的書櫃與雜物們,因為這間房子逢大雨便漏水,我擔心在八八肆虐後它們濕掉或潮掉,但結果還不錯,管理人果然十分克盡職守。

然後週五跟阿海去以前工作的書店混了一天,看看同事們,也懷念一下過去那段令人回味無窮的工作回憶。而週六小人排除所有家教,我們就騎機車到台南去了。雖然小人一直問我要不要跟我媽說我們回去了,可是無情的兒子卻覺得沒有這個必要,於是就自顧自地逛起來了。

不過說逛,其實也都是去那些去了一百次的地方,圓環邊吃菜粽、孔廟看松鼠、誠品啦、咖啡廳啦,我們出來玩通常就只是散散步,不會特別想要去哪裡。只有一個地方是這次來台南特別想要去的,那就是開在孔廟對面、窄門旁邊的「草祭二手書店」。

台南有很多二手書店,這家剛開不久的草祭,是我老闆海龍王特別推薦掛保證「你一定會喜歡」的書店。自從聽到這句話的那一刻起,我便決定無論如何要趕快看到這家書店,於是它就成為此次來台南最重要的行程。

而進去書店之後,真的只能夠用「愛書人的天堂」來形容這家書店了。從空間氛圍到藏書的質量,都堪稱一流,從此「北樂伯、南草祭」就成為我心中二手書店的兩大山頭了。與九份樂伯隨性而簡樸的店內裝潢不同,草祭看得出來花了一點點錢在空間氛圍的營造,但老闆的優秀品味與對書本的熱愛,使得這些投資成功地讓整個店舖充滿了書味。

店鋪區分為前棟與後棟,前棟裝飾著一些工藝作品,令人驚艷的是以活字板盒為主題製成的書櫃屏風。而到了後棟,看到有如考古現場的兩個長在地上的大洞,更令人在心中驚呼,洞中依然是書,是兩個洞窟中的書房,同時似乎也是書店管理人整理書的場所,一疊疊的書、成為城牆的書堆,簡直就是天堂。

兩個洞窟之間有一條路,走過這條路便是後棟的藏書。這裡的藏書都整理得很好,分類很清楚,而且有許多絕版的書,還有好幾套我雖然不認得但是看起來非常有重量的古籍珍本。從這樣的藏書更看得出老闆經營書店的用心,所以我即使回南部的盤纏都是用借的,還是管不住自己地買了很多書,真是太糟糕了。

那天雖然因為下了好幾陣的雨,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每個停留的地方等雨停,然後再往下一個地方去。不過因為去了這家書店的興奮感久久未退,等雨停的時光也不那麼無趣了。

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鐵鼠之檻黃羊川

《鐵鼠之檻》中,當關口要上山進入明慧寺之前,曾受京極堂嚴厲告誡,警告他千萬不要用博物學的角度來看待宗教。京極堂的勸告,在欣賞《黃羊川》這部紀錄片時仍然相當妥適。

如果完全不看介紹的話,《黃羊川》捕捉了東亞某個開發中地域的風景,從寫在學校牆上的字可知那應該是中國。影像包含了人物、地景,導演與攝影師努力地呈現美麗的畫面,透過運鏡與剪接,也搭上的有如人間仙境的配樂,收錄了當地看似豐富的人間風貌。

但是卻沒有脈絡。螢幕的窗格有如動物園的柵欄一樣,我們往裡面觀看,卻無法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也無法理解他們做每件事的原因。人與人的關係,人與那片美麗大地的關係,一言以蔽之,文化,全部在奇觀體驗中消失了。

紀錄片除了紀錄對象外,也反映出攝影者與被攝者的關係。從影片中看不出來導演呈現這些內容的意圖,畫中人對鏡頭漠然的神情,與其說是對困頓的生活感到無奈,不如說是對這樣的拍攝模式感到無所適從吧。

回到《鐵鼠之檻》,要解開「箱根山僧侶連續殺害事件」的真相,俗世的動機論一點也派不上用場,若論吾人對宗教/佛教/禪宗的認識,更不脫局外人、奇觀的觀看方式,就如外地人談論高雄總在腦中自然浮現六合夜市一樣,彷彿高雄人的生活圍繞著六合夜市而成立。而在京極堂慢慢爬梳日本禪宗史,並闡明各宗派之教義、修行及悟道方式的微妙差異,現場的眾人以及讀者才得以摘下博物學的眼鏡,從脈絡與關係上,理解事件、看見兇手。

《黃羊川》影片結束跑演工人員名單時,導演讓在地居民一群一群排排站看鏡頭,更是讓人無言以對,這可是帝國主義國家當年在「開發」原住民領域時,為了管理原住民並試圖以博物學角度加以研究、分類與歸納時所採取的鏡頭。雖然一邊看這部片,腦中同時響起了「八千里路雲和月」、「大陸尋奇」的主題曲,但嚴格說起來這部片或許連這樣的水準都沒有,只看到一個迷惘的導演,跟一個模糊而無名的地域。

京極堂恐怕一點也不想跟這種人講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