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打狗慘事與喧嘩

高雄發生大慘事,百感交集。看著現場傳回,宛如戰場的照片,過去騎車馳騁在這些路上的記憶便端端浮現。三多路、二聖路、一心路、凱旋路,這些路巷通往的目的地不總是令我愉快,騎駕在機車上,靠著望看路邊的樓房、招牌、路樹、彳亍的途人,來舒緩心情。高雄四季如夏,柏油令空氣增溫如烤盤,機車一族總得在停紅燈時爭搶地面上號誌的陰影。如今照片中,樓房的玻璃碎去,原來的位置一片漆黑,像五官被刨挖而去的倉皇失措的臉;街燈電桿全倒陷在氣爆所形成的大溝渠裡,原本被人駕御的汽機車幾乎呈現四腳朝天的狼狽姿態,有些則鑲崁在離地五尺的屋垣斷壁上。我的記憶變形,隨著粉碎化的路面掉落,卻不知道該說什麼。

社群網站上則依舊熱鬧喧嘩:熱鬧地互報平安、熱鬧地更新最新情形、熱鬧地徵求物資、熱鬧地檢討事發原因、轉發專家意見、究責、批判媒體的鷹腥報導,熱烈地悼念、R.I.P.。

悼念不應該是靜默的嗎?就像台灣人民也對馬邦伯的「數數默哀」感到不適切、反感,那麼人眾又是以什麼心態來看待自己的行為呢?有力的人就以各種方式出力,力有未逮的人亦可思索防範未然,畢竟我等賴以生存的社會早已是不可逆的發展模式,如同這次的重災,我們未被告知的生存風險不知有多少,即便是大自然,也在等待一次絕地反撲。誰都可以透過學習、思考自身的價值,來決定在未知的未來即將襲來的大災難中如何面對。

其實,就算什麼都不想,對這次的高雄慘事別開雙目,依舊過著自己逸樂的生活,我覺得也沒什麼好受到批判的,人如螻蟻,只顧營己,就是這麼一回事。只是很多人硬是要用每天發生的各種事件來妝點、「豐富」自己無聊的人生,使得在災難過後仍充斥著無窮無盡的噪音,讓人感到無奈,進而更加失語。

在許多重大社會事件中,我們都可看到台灣人捐款捐物資的速度非比尋常地快,出於一種「有付出總比沒有好」的參與心態,足證台灣人擁有某種強韌的內部凝聚力。但同時我也看到台灣人在承平時期的冷血、旁觀與自私,否則災難時期所捐助出來的這些滿滿的愛心,不知可以拯救多少個生存於貧窮線下的甘苦人,以至於更多受到結構性不公義對待的族群。近來愈來愈多透過社群網站散播的,像是「哪裡哪裡的巷口有個賣水果的大嬸,她家裡發生變故、生活出現困難,請大家有空去交關、幫幫她。」之類的訊息,這種訊息總能吸引大量人潮「按讚」。我覺得或許這最能夠具現大多數台灣人的性情吧,幫助人是件好事,「助人的自己」被看見更是件樂事。

只要看防災訓練通常沒什麼人認真參加,參加的人也都是做做樣子,就知道了。明明大災難時在救援來到之前,每個人都是在黃金時刻救人一命的重要角色,卻總是覺得自己不會遇上大災難,抱著僥倖的心態不是嗎?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也不會出手相助,總覺得是受害者自己的問題,自己終其一生也不會遇到不公平的對待不是嗎?說穿了台灣人就是最在乎自己在別人眼裡看起來如何吧。

在災難中,人人都是災民,死傷、家毀者無論,認真救助的警消弟兄是、被新聞機構送到災區採訪播報的新聞工作者是、整個地域中被捲入的相關產業、設施,都在分擔著重災所帶來的身心創傷。傳播媒體及其個人化的形式──社群網站,則製造出一批新的災民,一群嗜看熱鬧、簡單地以為物質(金錢、物資)的浪擲便能解決問題,然後迅速將災難拋在腦後,樂觀地面對(自己的)明天,等待下一次(最好是他人的)災難的到來。由於這類人相當多,氾濫成災,說不定是台灣最大的隱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