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4日 星期四

旅の詩

《旅行之歌》的導演Jasmila Zbanic很厲害,她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把戰爭的罪惡、人類暴力與世界市民的掙扎,通通透過作品中的這對母女給揭露出來。也讓人深深感到,因為自私的動機而發動的無意義戰爭,使得人民要維持一個最起碼的平凡生活,也如此的困難。

波士尼亞單親媽媽艾斯瑪獨自扶養女兒長大,為女兒建構一個「父親為戰爭烈士」的真實。這個真實支撐著女兒(面臨旁人說三道四就能以「我爸是烈士」,獲得他人的尊敬或憐憫),卻在女兒要參加班級旅遊的時候面臨危機。三百歐元的旅遊經費,但只要出示「烈士遺族證明書」則能夠免繳,女兒要媽媽趕快找出證明來,卻不知道艾斯瑪為了湊錢開始了密集的兼差生活。

在兼差的夜店,艾斯瑪認識了同樣因為戰爭而中斷學業的保鑣,這或許是她第一次感覺到自己對男人產生愛情,然而女兒因為對自己的「父親」有無限的幻想與尊敬,對於兩人的互有好感也耍起任性的女孩脾氣。扮演艾斯瑪的演員有出色的表現,她成功地演出了為了女兒無私奉獻的「母親」形象,也就是決心杜絕所有豔遇機會,在行為舉止上像個無性別的「所有人」一樣,直到對保鑣產生感情,才重新成為「艾斯瑪」。

扮演保鑣的演員與自己母親的對手戲也相當令人印象深刻,在外逞凶鬥狠的大男人在母親面前卻不斷逗著母親,讓她開心,臨出門前還一直親吻母親,讓母親只好對他說「別再親我啦,自己去娶個老婆來親罷!」像這樣居家的人情片段在片中俯拾皆是,除了為最後的高潮鋪陳外,更突顯出人類在面對歷史與社會結構時的無能為力。

就在艾斯瑪終於湊出旅費並繳交給學校後,女兒對於「真實」的質疑與追問也將這個作品帶進了高潮。雖說每個戲劇都需要一個強烈的戲劇衝突來將故事推向最後,但這個作品的高潮來得竟如此突然,讓人有如在毫無防備的狀態下,就被巨浪吞噬般,而且,它的餘韻無窮,所謂的「真實」,原來這麼痛苦。這也是繼《三不管地帶》、《烏龜也會飛》之後,另一部讓人將眼光挪向戰地的另一部優秀作品,獲得2006年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人道主義精神獎及和平電影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