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短評《別睡,這裡有蛇》

本書收納的不只是一則寫實而深刻的文化相遇故事,讀畢全書更能感受到作者試圖與讀者溝通的觀點:放下文明開化社會優於原始部落的先入二元對立印象,為了讓文明更具包容性、永續性,請傾聽這些瀕臨消逝的聲音吧。

為了傳教佈道而前往亞馬遜叢林的作者,在與皮拉哈人三十年的接觸後,竟捨棄了自己的宗教--有什麼比這更有說服力?信仰上帝的人給外界一種誠懇而堅定的感覺,亞伯拉罕諸教更是當今各大文明的根基信仰,我們讀到作者起初進入部落的傳教士姿態,如同他那些自十五世紀大航海時代起便出海「尋找香料與上帝的信徒」的祖先,誠懇地對皮哈拉人分享神蹟與聖經故事,卻屢戰屢敗,終究不敵皮拉哈文化/語言中的當下經驗法則:他們只談論現世,只相信談話者真正經驗過的事情,因而兩千年之前的事對他們來說完全不具意義。

人類學家探索原始,起初為了完善殖民體制,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而後隨著這門學問的反思傳統逐漸發展,再也無法用簡單的進化論去定義文化,將原始視為現代文明的基礎階段的說法,也一再受到挑戰。再來,野性思維與原始智慧在災禍萬端的二十世紀愈加受到重視,人類是地球的主宰,好狂妄的想法,但木已成舟、不可逆轉,當今應當加以補救的,便是透過理解世界各地尚未經受「西方化」、「現代化」,仍可親炙擷取的文化智慧,扶助我們.人類.搖搖欲墜的文明。

這本書作為一本有趣的民族誌,描述一位語言學家,用長時間探索亞馬遜叢林部落皮拉哈、他們瀕臨絕種的語言,及其背後體現的皮拉哈文化知識與思索生命的方法。讀者將實際讀到世界上萬千種語言正與時間賽跑似地次第消逝的實況,於是將能知道,保護瀕危語言之所以重要,因為一個族群的語言體現著該文化的宇宙觀、人觀,保存著該文化中對於理想社會的想像與接近的途徑。這本書帶領我們看見一片前所未見的精采風景,使我們在面對益發衝突頻仍的國際政治與難以預測的未來時,有了一份篤定。

(2015-2-4加筆)

沒有留言: